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焦尾,绿绮,丝桐等,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自古以来古琴就为历代先贤所器重,与围棋、书法、绘画同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具有超越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年11月7日,巴黎总部正式宣布将中国古琴艺术列入第二批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由此可见古琴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已经从民族走向了世界。
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古琴的历史有多少了解呢?关于古琴的起源史、发展史又有多少人专门学习过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简单地了解一下古琴的悠久历史。
我国是公认的蚕丝起源地。考古证明,在虞舜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养蚕。而弦乐器出现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蚕丝的养殖和生产。
由蚕丝制成的丝弦,特点在于韵味醇厚,柔和饱满,敏感细腻,这是其他材质无法取代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古琴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都比较倾向于古琴产生于虞舜时期的观点,同时大量的古籍资料也提供了相关的文字记载。
例如“伏羲氏作琴,修身理性”、“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尧作五弦琴,天下大和”、“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等远古传说。
古琴的起源虽然充满着荒古质朴的神秘色彩,但它仍然保有着可查询追溯的蛛丝马迹,具有其物质可产生的合理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创制琴的发明者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乐器的发展促使我国的音乐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中,古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比对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从古琴音乐出发,我们对现代音乐能够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早在唐时期,古琴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造琴工艺精湛,在民间还涌现出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古琴的发展。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不断的时期,古琴曾遭受过一段时间的冷遇。而近几年,古琴又逐渐回归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凭借着自身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底蕴,古琴的热度在不断上升,关于古琴的一系列荣耀标签又被重新提起:中国最早的弹弦类乐器、“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等。
由于古琴艺术自古就被文人所推崇,直至今日也没有断绝。所以古琴艺术具有很高的认知与欢迎度,不仅琴家辈出,在琴曲创作、弹奏技法、斫琴艺术上都有过辉煌时期。
著名的十大古琴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年8月,在美国发射的“航行者”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制镀金唱片。唱片中录有7首乐曲,代表了各大洲主要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最后一首乐曲就是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演奏的十大古琴曲中的《流水》。
由此可见古琴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对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力求其不走样、不变质,原汁原味地再现古代风貌,其历史价值正在于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