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宫廷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穿戴华丽的王公贵族们,虽然她们的样貌、身份各不相同,但她们无一例外都会佩戴着精美的饰品来彰显着自己作为贵族的地位。从她们的不同穿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属于那个时代的饰品文化。
一、清朝耳饰特色的由来
清代的达官贵人们所佩戴的饰品中最为瞩目的便是耳饰。最早的耳饰兴起于新石器时代,人们起初仅仅用样式简单的玉放在耳部作为装饰。先秦时期,受到礼学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身体不该有所损伤,耳饰又开始被人们所排斥。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会在耳朵上直接佩戴耳饰。一直到宋朝,耳饰重新被作为男女有别的标志。女子终于拥有了佩戴耳饰的自由。宋朝时流行的是轻便的耳饰,女子们主要通过佩戴耳饰来显现自己的端庄。这时耳饰才真正普及开来。
到了清朝,满族的皇室贵族们开始偏好样式繁复的耳坠,加之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生活习惯大有不同,因此我们看到的清朝耳饰增添了许多民族特色。清朝的耳饰大多是以玉石、翡翠或是金银等材料打造而成。
种类繁多的耳饰是清朝建立之前便有的习俗,清朝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后代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论男女都习惯佩戴耳饰。《大金国志》中记载:“金俗好衣白。耳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满族喜好耳饰已久,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便时常佩戴银耳环。但清朝进入北京后,男子佩戴耳饰的现象较先前在北方游牧时要少了很多。反而是女子在耳饰上的讲究多了起来。
《阅世编》中记载的满族女子形象为:“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其满装耳环,则多用金圈连环贯耳,其数多寡不等。”满族女子一向喜好在耳朵上挂多个环,清朝建立后正式规定了“一耳三钳”之制,就是在一只耳朵上坠三个一样的耳饰。
在清朝人看来,如果只戴一只耳饰那么便不是满族人了。因此这种一耳三钳的戴法,不论是何种身份地位的满族人都会如此。不过在皇宫和王公贵族之间,耳饰的佩戴多了许多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二、不同耳饰的不同含义
1、镶嵌东珠彰显皇室尊贵
清朝宫廷中,女子佩戴耳饰可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耳饰从民族的传统演变为了尊贵身份的象征。一耳三钳作为清朝女子的标志性配饰,根据地位的高低有别,所佩戴的耳饰样式也就大不相同。
光绪大婚时的《大婚典礼红档》中记录的皇后大婚所配的耳饰为:“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从这一记录中可以看到清朝皇室的规章。
耳饰中镶嵌的东珠在清朝是极其珍贵的物件,清朝统治者为了确保东珠只向皇宫供应,多次颁布法令严惩私自藏匿和贩卖东珠的人,宗室之人想要私藏东珠都不被允许。因为北方的渔民要在寒冬时节进入乌苏里江等生产东珠的流域捕捞,才能收获质地较好的东珠。不仅耗费人力物力,想要找到质量上乘的东珠也绝非易事。
乾隆在他的诗中提到过“百难获一奇珍”,这是指一颗上等的东珠极难找到。连统治者都有这样的感叹,可见东珠有多么的珍贵。所以皇室不允许东珠在民间流通。和珅就曾因为私藏大量东珠被乾隆定罪。
东珠成为了清朝皇室独有的珍宝。东珠不仅成为了地位的象征,还是清朝皇室展现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后所佩戴的金镶东珠是清朝耳饰中的最高规制,是尊贵身份的体现。自皇后以下能够使用东珠的质量就逐渐降低,皇贵妃佩戴二级东珠,妃佩戴三级东珠,嫔是最低一级只能够使用四等东珠镶金做耳饰。
以身份的等级来决定佩戴东珠的等级,其余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佩戴这种规格的耳饰。如此珍贵而华丽的耳饰在举行盛大的庆典或节日时才会佩戴,庄重奢华的耳饰更显隆重与皇家的威严。
2、耳饰展现了佩戴者的身份和所处环境
清朝的耳饰大致分为耳坠和耳环两种。根据所佩戴耳饰的类型可以辨别出其主人的身份。后宫的妃嫔们可以在一只耳朵上佩戴三个样式一致的流苏耳坠。这些耳坠的材料大多是宝石黄金串联起来的,在两颗宝石中间隔一片黄金,最终做成一串流光溢彩的耳坠。不仅色泽质量是一等一的上品,雕刻技艺也是当时的最高水平。
有时还会将其雕刻成“福”字等富有寓意的耳坠。也有比耳坠更加简约大方的耳环,如清朝皇后所佩戴的耳饰中就有金镶东珠耳环,珍珠质地精良,圆润饱满。
江南苏州织造曾经向皇宫进贡的耳饰中,有金嵌珠宝点翠盘长式耳环,环面上嵌满了小巧的珍珠,半环的一端上层镶嵌珊瑚米珠,下层点翠,正中镶嵌一颗大东珠。
这种规格的耳饰最终也会佩戴在某位妃嫔的耳上。而在妃嫔身边的宫女就没有机会佩戴复杂精美的耳饰了。宫女们只能在耳上佩戴一只耳坠,其余两个耳洞只能穿以普通的圆环替代,以此来和汉族人区分。
清朝女子平日里的耳饰以黄金居多,但若是宫中举办丧礼之时,一众女子只能佩戴银耳环,直到丧礼结束才可换回黄金的耳饰。乾隆的富察皇后逝世时,乾隆下令所有人在丧礼期间不允许佩戴耳饰,以此来表示对富察皇后的尊敬。
从佩戴耳饰的不同形式中,可以看到清朝的等级制度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由佩戴的耳饰中可以明显地了解到,身为贵族的清朝女子当时正处在怎样的状态,甚至是当时的皇宫正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三、指甲套有何作用?
除了耳饰之外,清朝的宫廷剧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定还有妃嫔们手上戴的指甲套。这些指甲套和她们佩戴的耳饰一样精美,虽然极其不便,但清朝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不曾改变。那么指甲套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1、保护指甲不受损伤
在清朝以前指甲套就已经出现,尤其是善于弹奏古琴的人更需要指甲套来拨弦。到了清朝,指甲套衍生出了更多的作用。生活在皇宫里的女子养尊处优,身边整日都有一堆宫女围绕,她们从不需要自己去做什么。
因此对手部的保养自然也是十分重视的。为了使手指看起来纤细修长,她们都会留较长的指甲,但稍有不慎指甲就有断裂的风险。《清稗类钞》中载:“金指甲,妇女施之于指以为饰,欲其指之纤如葱也。自大之外皆有之。”
既要保护自己的指甲不被损伤,又要不影响手指的美观,妃嫔们便选择戴上坚硬锋利的指甲套,通常都戴在无名指和小指上,更有甚者除大拇指外都戴上了指甲套。指甲套不仅能够保护指甲不受伤害,还可以在上面雕刻各式精致的纹样。因此后宫的女子都乐此不疲地佩戴指甲套。
2、通过指甲套的样式区分等级
指甲套的另一个作用其实和耳饰一样,用来区分不同的身份。皇宫里居住的妃嫔实在太多,仅仅通过脸是很难记住所有人的,所以指甲套的作用就显现了。
不同身份等级的人佩戴的指甲套也完全不同。级别较高的妃嫔佩戴的指甲套都是烧制而成的景泰蓝工艺,清朝是掐丝珐琅工艺的再一次发展,皇宫中为打造御用器物,特地设立了造办处,在器物的制造上极其讲究。
作为皇家特别打造的工艺品,妃嫔们手中佩戴的指甲套自然也是精巧绝伦。并且还会雕刻凤纹来体现主人地位的尊贵。等级越高戴的就越贵重,指甲套上可以镶嵌金、银、玉、玳瑁等物。镂空纹饰在指甲套上也经常出现,上面刻有福禄寿纹样或是各式的花纹。
指甲套不仅会根据级别高低来区分其装饰的程度,还会有不同的长短。级别越高,指甲套就越长,级别低的指甲套相对就要短得多。长的可以达到十四厘米,短的也有将近五厘米。
身在皇宫里的女子们戴着这些繁重的饰品保持着自己的端庄和得体。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根深蒂固的规则已经融入了她们的生活,她们也只能遵守着这些规则来展现着皇室的繁华。
结语
从人们佩戴的饰物中可以看到清朝的贵族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清朝的饰物文化处处体现着民族的特色,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状态。从耳饰到指甲套所制定的规则是清朝制度体系里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在清朝流传两百余年势必有着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清稗类钞》
2、《清史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