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琴私语ID:guqinsiyu」
人是自然与社会的一员,自然与社会事物,时时刻刻透过人的感官,对人产生影响,使人不断的做出反应。
在我们心性接于物而意念动时,就像一盆浊水,我们不能用激烈的方法来使它清澈,因为愈搅反而愈浊。
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静下来,顺乎自然,让一切回到本然的状态。
自然的精神,是慢慢而清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也就是养静的基本要务。
养静,便是籍由音乐管道营造出自然宁静的情境,循序渐进,引导人们返归自然的心性,保养精神,达到如老子所说“终身不勤”。
即终生不会劳累,使我们的精神可以用之不尽,永远保持清新活泼。
点击聆听
清音一曲,让神识于那嘀嗒清脆的流水中,蜿蜒的江河碧波间;
再飞往那绵延的青翠的群山;饮竹露清荷,听声声鸟鸣,听一方蓝天,听到辽阔的自然……
鸥鹭忘机,换一个角度想,也待争过之后才能无争!我们都一样,来到这尘世上,工作,听曲,感悟人生。
看罢人世风景,深知众生不易。多少深情岁月,换来离合聚散,远去的往事从容又忧伤。
以往喜爱的一切古雅美丽的事物,而今已无欲求,世间万物,无须修饰,唯清素简洁,方不失韵味。一如人生,多一些留白,则干净无争。
与世无争,了却凡尘。与人无争,养性修生。于己无争,亦淡亦浓亦从容。
禅定,是入静,是让心平静下来,不再胡思乱想。
深度的入静,就是对外在环境不再有反应。深度入静不是入定,入定是在深度入静的基础上进入的一种状态。
禅定是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行者的关键所在,修行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
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水,清澈柔和,包容随意,却能以柔克刚,滴水穿石。
它结成冰时,晶莹剔透,却能坚硬强大;它蒸发为气时,无形飘渺,却能聚集成力,动力无比;它化作云时,灵动妖娆,却能点缀天地;它变成雨时,浸润无声,却能滋养万物。
温柔时,一滴水可万般滋润,就方随圆;躁动时,汇聚成惊涛骇浪,可覆水沉舟。它顺应天意,顺乎自然,随物赋形。
水的变化如此多样,人又何尝不是呢?而做一个内心品性如何的人,全凭自身的抉择。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具有水的品性,温和善良,又饱含力量;纯粹真诚,又至柔至刚。
人世间,我们总会遇到各形各色的人。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最重要的是先要做好自己。自爱者才能爱人,精神上富有者才能馈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乐,乐在知足,这种满盈的感觉,极为自在而可贵!
禅宗说无欲则刚。无所欲求时,人的心才会真的开始平静。总以为人生有很多事太过于重要,走过去,回首再看,不过尔尔。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深得真谛的人毕竟不多,所以有很多人终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缠绕,被欲望的包袱所压迫。
人的心一旦与欲望牵扯到一起,就很难再有真正知足和快乐的时候了。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
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传统中医的养生一向最强调心境上恬静、淡泊,太极、气功则强调心静体松,身心一放松,就可以和天地之气自然共振,元气自然源源不绝。
一个人如果想减少紧张感、压力和焦虑,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大脑中的α波。在入睡时会渐渐消失不见的α波,同时兼具了「清醒」与「放松」的特质。
各项研究报告显示:音乐能引导出重要的α波。当自然柔和的音乐与人体产生共鸣共振时,能深入身体与心灵的最深处,使人达到全然放松的境界。
不管是休息、睡眠、学习、思考、工作、记忆,这首音乐都能达到最佳效能,并且亦可将压力降至最低。
让我们一起聆听,启动充电程序,让身心细胞自然与音乐强力共振,随意跳动、甩摆身体,热情狂喊,释放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反应所积累的压力,直到重新活过来。
人生在世,终免不了会有留不住的缘份,那种冷沁肺腑的遗憾,如是参不透的白月光,一切冷暖自知。
不如暂且听一曲妙曲,忘却那些遗憾……
孙思貌说:擅长养生的人,通常比较少思、少念、少欲、少语、少笑、少愁……
因为,过度的思虑会造成情绪剧烈的起伏,容易让人体内的气机停滞、淤塞,破坏阴阳和谐,导致生病。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心境坦然,不随便乱用心机,去想一些奸诈邪恶的事,就不会因为胡思乱想,而造成忧烦、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影响健康。
推荐一本好书
↓↓↓
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