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古琴作为音乐的一种,得到了历代文人的推崇,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品格,导致今日人们纷纷以此为标榜,彰显自己的高深与情操!
古琴艺术的文化内涵是超过一般乐器的,无论是理论家,史学家,文学家等,都将古琴抬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因为这是对传统的一种景仰。
王世襄收藏的大圣遗音“琴和琴桌
古琴艺术本身的确是高雅的,这种艺术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平台,但是演奏他的人不一定是高雅的,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觉得已经达到高雅的境界了。我学琴六十年,越学越觉得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越学越感叹于传统的深厚,多少博大精神的东西,现在也还未学尽,所以目前也仍在继续精进着。老话讲“活到老,学到老”是有道理的。
在我们古代众多的乐器中,文人为何独钟古琴呢?
这是因为古代的乐器种类并不像今天这么多,文艺形式也比较单一,这为古琴艺术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其次,古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比如流传的三千首曲谱,从唐代至清代,并且还能体现出每个朝代的不同手法与风格,其中蕴含着许多古人的智慧。这一点一般乐器是很难实现的,更有专用记谱法,而别的乐器也没有。
大圣遗音
很多人认为古琴曲的风格都是清微淡远的,这只能说是某一类人的偏好,凭自己的感悟而动情,这是一种误区,也是一种悲哀。
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是要以事实存在为依据,自古以来琴乐风格都是多元的。明李贽曾曰:琴乐“舒缓、壮丽、悲酸、奇绝,不可以”淡和“一律求之。”比如嵇康的《广陵散》,就是激昂慷慨的。另外还有《刺韩》中的“投剑”,《潇湘水云》中的”浪卷云飞”,《大胡茄》中的“童稚牵衣”等等。
琴乐风格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历史题材为主,有人物、情节;第二类,山水词曲。文艺的创作规律,就是以历史重大题材为依据,反映人的思想感情,古琴也是一样。
《平沙落雁》,就是表达景色的意趣、感受,即清秋寥落。“西窗竹荫下,竟日有余情。”就是表达这类作品的感受。所以说,“清微淡远”的一概而论,并不符合事实,而且“清微淡远,修身养性”也并非古琴的专利,这是所有艺术形态共有的功能。
如何评价一把好琴?是否有标准呢?
现在市面上一把新斫之琴价格也不菲,严重脱离理性,让很爱古琴爱好者望而退步,这里面有一条原则,就是俗话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亦云:琴以声音为第一,外形次之,铭刻更次之。所以,能够增添弹奏的情趣,吸引观众的鉴赏,就是好琴。
从制作上来讲:其一,内腔结构合理;其二,声音饱满、圆润;其三,演奏时手感好,弦和琴面的高低,琴内侧到外侧的弧度,手从高音区到低音区过渡的感觉,这一点是很难言喻的,但却至关重要。这些都是好琴的标准,它有利于展现演奏者的技能。而现在的很多琴,未必能达到这一点。
古琴的好坏跟价格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所以价格奇高的琴,未必是好琴。切忌盲目跟风,要以正常的思维逻辑,来处理社会事务。
古琴音量小,音色独特,空弦的散音有钟罄之感,吟猱之时又能发出完全不同的音色,是一种操琴者本人和自己的心进行交流、和大自然进行交流的乐器。它是高雅的、是小范围的,适合知己间进行倾诉的乐器,富有典型的士人文化的内涵。
编辑:河州悟道
END
朴道治木器美生活
小贴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