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玩,是古代文人才子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所谓清玩,是古代文人读书之余,对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鉴赏把玩。譬如书画、金石、盆景等;书案上放置的端砚、笔洗等,都是清玩之物。这只是为读书生活增添一乐趣,可放松精神,廓清心胸,为生活平添乐趣,幽志怡情,辅助学问精进。
古人生活娱乐方式有限,是以但凡文人才子都喜清玩。宋高宗就很欣赏这种读书生活的方式,而且很赞赏,曾记录五代时杨凝式的读书生活,因为杨凝式擅书法,所以他待的地方,四壁摆满清完之物。曹雪芹也很喜欢清玩,看他所写《红楼梦》中那些雅致的小玩意儿描述便知道,但曹雪芹大概是喜欢盆景奇石之类,所以做《浮石山歌》说——“盆池磊砢不常见,乍来几榻供清玩。”曹雪芹的对清玩之物的喜爱显而易见,恨不得弄来放在几榻之上天天赏玩。
古人将读书看得很重,所谓“耕读传家”,实际上农家读书,这孩子便得好好读书,耕种的事儿,便少参与了,范仲淹家贫,但母亲只让他读书。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为孟子读书,孟子妈妈想尽了办法。无论故事存在与否,都说明读书在古代是个重要的事情。但光读书自然不行。古人读书讲究道,要修身养性,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清玩也是助文人读书生活中修身养性,激发灵感。如果有红袖添香,佳人伴读,更是让人羡慕了。
清玩之物,在文人高士那里,并不一定是实物。云泉、山雨,竹月、松风,既佐人高吟,也能邀人清赏。文人清玩之物,必然清雅精巧,旨在意趣。蹴鞠等娱乐活动,不能算是清玩。因为蹴鞠锻炼身体则可,怡情养性则不合适。只不过后来便被一些人走偏了这个方向,变成奢侈竞富,这并不是真正的文人雅士清玩,所以鲁迅对这种“所谓士大夫的’清玩’”大加讽刺。中国历史漫长,文人高士,所在多有,清玩逸事,多不胜数,遂分上下篇来谈。本篇为上篇,主要谈古代文人清玩生活中重自然的部分。
01.古代文人生活中的清玩,要幽志醉心,重点在“清”,不在“玩”
实际上,古代文人生活清玩,更多的是接自然之气,养精净神,安闲性情,并不贪玩小物件。因为他们知道“玩物丧志”的教诲。高人雅士,其清玩多取自自然。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便是他的清玩,他把玩的是那“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之意趣;魏晋名士都好清谈,虽有不得已处,但方式都是找寻清玩而转移意趣,嵇康一边吟诵诗文,一边打铁,并非真为了打铁,只不过是找寻恬静;苏东坡喜月下读书,横卧东坡,手把两卷书,要的就是悠然。苏东坡也爱竹子,观竹子之势,能谈天下大势。苏东坡甚至坐卧舟中,把玩明月清风,杯盘狼藉之后,便卧舟中,不知天明。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图清玩之物,在文人高士那里,并不一定是实物。云泉、山雨,竹月、松风,既佐人高吟,也能邀人清赏。
所以,古代文人才子多爱帘栊之窈窕。帘栊,是有窗帘的窗子,文人爱窗胜过爱门,因为门是提供进出的,要看好的春色、明月、清风,必须走出门去。有窗子则不必这么麻烦,凭窗便能赏月看春,激发灵感,吟诵诗词,所以陶渊明说“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屋子大小无所谓,有“南窗”能“寄傲”,哪怕是只能容下膝盖的小屋子也令人心安情高。如果窗子再有帘子,那更加有意境了,月朦胧,鸟朦胧,一片天然,精神愉悦不必说了。写《小窗幽记》的陈继儒,能把《小窗幽记》写得那么清雅天然,让无数文人以为修养身心的读物,窗子的功劳不小。而这人,是个清玩大家,非常爱读书,无数不读,书画笔砚,花草鱼鸟,他都喜欢,他经常抄书读书的地方就叫“玩仙庐”,可见是能玩能读的人。他的志气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以此观之,古代文人生活中清玩,重点在“清”,清是怡情养性的哲学层面上的,“玩”,只不过是说了一个动作而已,并非重点。帘栊便是例子,他们喜欢的并非窗户,只是窗户之外的自然,明月清风,春色烂漫,都是自然之气。
自然之气,是最能愉悦精神,修心养性的,激发灵感也是可以的。
所以,古代真文人才子清玩,不一定要古董,秦汉彝鼎,宋元名笔,不是他们追求的。单纯追寻玩的,追求物的,是被人看不起的,像所谓的士大夫“清玩”,鲁迅便恨极了。
沉迷博雅,结果只能是移情移志,忘了清玩的目的。文人才子的清玩,是要立幽雅之志,醉心怡情,以对精神有所激发。
02.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基本要求:贵自然
古代文人才子对读书之余的清玩生活,也是有要求的。这个要求,大体上的宗旨是近自然,远俗事。
譬如,不言时事。因为喜欢谈论时事,什么事儿都搬嘴弄舌的,这人必定俗不可耐。不谈时事,并不等于不关心世事。诸葛亮在南阳山里,读书游赏,但天下大势都在他心中。妄加判断,多嘴多舌,不过是口舌之争,做的是无用功。所以还不如目接烟霞,流连花月,静心凝志,把事情想透,该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其他的要求有:
1)不对俗客
富豪、势宦,滑吏笔刀,对他们来说,都是俗客。势宦,就是有权势的人。
吝啬好利的人,装神弄鬼的人,不读书或者只能读书的书呆子,都是俗客。
这等人,都不相对坐谈,也不与他们一起清玩。周敦颐甚至叫喊着要“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不是看低谁,而是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嘛。文人才子多少有点自命清高的,跟苏东坡谈书论道,遇上一个俗人,苏东坡肯定要呼呼大睡,赤壁之下,如果不是那善韵做歌的雅客相陪,苏东坡绝对是不会说话的,压根儿就不会一起去,更不会有《赤壁赋》了。在苏东坡眼里,这等人去了,不过是有污清泉洁石,玷辱弦琴好书的。
还有,古代文人才子大多不喜欢忍人。忍人,就是残忍、心肠硬的人,对自己的都狠的那种人,文人才子们也认为是俗客,不敢轻易接近。王安石的变法名将章惇,跟苏东坡登山,遇见一个非常危险悬崖深涧,对面是巍峨绝壁,中间只一根横木相通,其下是深渊万丈。章惇要和苏轼一起过去在绝壁上刻字,苏东坡看了看,怕,不敢过去。章惇面不改色的过去了,在绝壁上写了“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几个大字。又面不改色的回来了。
苏东坡只感叹了一句,这人不得了,自己的命都不在乎,别人的命他当然也不在乎了。后来章惇主持变法,手段极狠。苏东坡的几次贬官,大都是拜章惇所赐。
2)以闲情逸致,修身养性为宗旨
因为清玩只是读书之余的放松之举,这活动,我们说过了,弄好了可以养性,过了就移情,玩物丧志嘛。所以,文人才子清玩,首先告诫自己,要安其性,闲其情,期待以清玩对精神上的激发而得琴书之乐,能避免寒暑之苦,譬如松下读书,可以消暑。
3)要尊古,学古,博雅而不沉迷
清玩之物的制作,一般都很精巧。但无论怎么精巧,都是师法前人,良器上品,都是如此。古代文人有一股子好古的习气,这个就叫师古。唐太宗朝还有个叫颜师古的人,几乎无所不通,对古书滚瓜烂熟,唐太宗李世民准备封禅泰山,满朝没人知道这流程步骤是怎么的,颜师古张口就能把古帝王登泰山封禅流程和礼仪说得清清楚楚。
因为清玩之物讲究师古,讲究博雅众采,所以中国的文物才名闻天下,越古的东西越有价值。
这是宋坑端砚,清完之物需要有古气,才有味道
一般来讲清玩之物如果是新造,不学习古法,单纯的别出心裁创新,是不受当时的文人才子喜欢的,因为这弄不好就是鄙俗自献,会出丑的。至少,这东西没有烟火气,没有经历过时间的浸润,是不值得鉴赏把玩的。
4)时节也很讲究,花朝月夜而清玩,有助灵思
这个前文已有启发,文人才子,望月听风,都会激发灵感。想象一下,花朝月夜,人景双清。
在这种情境下,赏玩些小玩意儿,可以抬头望月,可以低头看花,心底清明,灵感迸发,会不知不觉地诗兴大发,文思泉涌。之后能有情怀自适之效果。
陶渊明就是例子。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不是菊花清雅与南山的闲的激发,陶渊明估计不会写出这首有名的诗的。
苏东坡对赤壁明月,山高月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畅谈之后,大笔一挥,就有了《赤壁赋》。明月清风的激发,不可小觑。
03.自然清玩: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自然之趣
既然古代文人清玩崇尚自然,那么自然之物可玩的也就多了。但最能怡情幽志的,是以下这些自然之事之物。这些事物,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李白的去世的原因,其中就有一个浪漫说法是李白大醉,去追赶月亮,从而失足落水。这未必是真的,但李白好酒爱月,爱山水,爱浪漫,世人都是知道的。至少,对自然之物的赏玩,很有助于李白浪漫气息在诗文中的散发。
这种有自然之气的事和物,似乎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有一种意境、意趣在里面。所以,他们的生活中特别喜欢这些自然天然的事物。
1)茗碗炉香,得香气,能静心
一炉香,一碗茶,都是能散发出自然气息的。炉香和茶香,都是来自于天然。所以古代文人特别喜欢这两样。
但这两样并非清玩之物,是一种意境。这种已经能帮助他们精心鉴赏,打发寂寥之意。在炉香茶香中读书吟诵,另外有一番感受。
这两者之中,炉香不如茶香。古代文人更爱茶香,炉香可以没有,即便摆个香炉子,未必就要点香,但茶香一定要有。
竹林之外,花草之中,石头边上,明月下面,取山水,烹茗茶,那是越喝越渴的感觉,但读书也更加能静心领会。
古代文人把这个叫作“卢仝(tóng)之癖”。卢仝之癖,就是爱喝茶的癖好,卢仝是唐代诗人,隐居在少室山,平生嗜茶如命,茶伴着他一生博览经史。
2)可以与良朋好友清谈
与良朋好友促膝谈心,谈论文章诗词,交流心得,这也很有自然之气。文人朋友相知,主要是通意。谈得高兴,会对自己有激发,感觉风过中庭,春生满境,心醉极了。诸葛亮虽然隐居,但到处访友,时常清谈,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都是与诸葛亮友善的。宋东坡跟佛印等朋友,时常推杯对月,谈禅说文。金圣叹甚至满腹才华,不写书,只跟朋友谈书论文。
3)古代文人喜好青觞绿琴
青觞,就是曲水流觞。这是一个比较清雅好玩的事情。王羲之《兰亭序帖》,就是在曲水流觞情境下写的,王羲之描述的也很到位,“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林木茂盛,竹林葱郁,大家一排做好,用竹子接引泉水,让酒杯在水上飘动,吟诗作文,畅谈说笑,那情景是极雅致的。虽然没有音乐,但一杯酒,一咏叹,一首诗,足够畅叙幽情了。
至于在大自然中弹琴抒发(所以叫“绿琴”),也是很有雅韵的。主要是陶冶情怀。如果,同去者之中,能有一二知音,懂得琴声,那更高兴了。
古代文人清玩生活中,这两件事是常干的。
兰亭雅集图4)山中日月,是古代文人清玩最爱
这是不必说的,王维可以看“空山新雨后”,苏东坡更爱赤壁山月,作《后赤壁赋》时,苏东坡甚至夜半爬山,纵深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然后他的情绪到了发文感叹的地步。
只不过那赤壁断崖中有月而已,苏东坡便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还“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把天地自然都收在眼中。
所谓洞中一日,不知人间千年,大自然有很多东西是在变的,是需要用心感受的,待在房中,虽有春秋,但无汉书。人间的岁月,都自带炎凉,需要用心去看看。
走出去,便能看到一片清静之天,古代文人是不嫌地偏僻陋的,陶渊明所谓心远地自偏,心不远,哪里都不偏,所以他到处游走,接近自然。柳宗元永州八记,就是因为呆在屋子里,时常惴栗,所以有空就出门,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甚至,与人相枕以卧在自然之中,做完了梦,还觉得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他们在自然中不作那繁华之梦,只是爱时光漫长,心悠然自静的感觉。可以吟诗,可以酌酒,可以陶冶情操。便算不出门,那么种竹子裁剪花草也是供自己陶冶情志的方法。
所以,古代文人才子,都爱此道。
04.自然大融合,天地间没有不是古代文人才子修心作文的清玩之物
古代文人清玩生活的自然之趣,几乎是大自然大融合。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甚至是做梦,无论是醉后做梦还是熟睡做梦,对他们都是乐事。苏东坡在赤壁月下,睡着了就梦一个道士,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开悟自己心境,苏东坡的说法是“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古代文人才子把这个叫“枕上乾坤”,也叫“黑甜乡”,因为睡后的梦里,是另外一个乾坤,这世界的所见的事物,对他们很有感发。睡的时候,眼前一片漆黑,很舒适,难道不是黑甜乡?除非像张飞那种人,睁着眼睛睡觉,才没有黑甜乡,但张飞明显不是文人才子。
《枕中记》里那个“黄粱一梦”的故事,李公佐写淳于棼(fén)在大槐树下做了一个当南柯郡太守的梦,醒后发现大槐安国,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蚂蚁巢穴而已。这是“南柯一梦”的故事。
这两个关于梦的故事,对古代文人生活,尤其精神上,作诗作文等,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花间丝竹,也是他们清玩生活自然之趣的一部分。所谓,花间丝竹,就是花草之间的鸟语,燕语莺啼,一声清响,都能他们俗尘尽消。
这种接近自然的声音感觉,是很微妙的。唐代有个叫红儿的女子,善于清唱,因为音色好,所以歌声绝美。没有伴奏,也能动听,所以红儿肉声,向来是文人们一种赞叹的感触。花草之间的鸟语,也就是他们的红儿肉声。
听幽静的深涧泉水之鸣,古代文人们也爱,因为泉声清净而廉,气息春节,静谧入心,简直是天然的响声。等于聆听萧瑟之声。
躺在磐石之上,望岭上白云,萧疏轻冷之气,不便全身。精神空明,人与云自相怡悦。陈继儒说“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实际上,他们才舍不得讲这白云赠人呢。
楼头明月,也是古代文人时常赏玩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实在是深情而孤寂。苏东坡把酒问青天,跟上天要的是明月。
古代亭楼,一般都在水边,碧波万顷,水天一色。清玩,清玩,文人才子们在这情景中,可谓“清”到了极致。漏深人静,花影在一旁时而横时而斜。他们踱着步子,徘徊在亭楼之中,彻夜不觉得疲倦,舍不得的,就是楼头明月给他们精神上的激发。
轩窗前,古琴边,凉意不满几案,笔墨生出冷香,琴声里都是幽雅的静意,一场雨,把琴和书都能湿润了;风来竹叶摇动天籁,松声如沸,这种天递减的自然绝响,常常另古代文人们心特别清醒,清心悦耳。就在此时。
花落水面,他们可以触景动情,写成文章,高闲无俗,潇洒不尘。水面文章,是大自然给他们最好的灵思馈赠。结篱裁菊,他们要得陶渊明的静和不俗。月夜之中,棋子轻轻敲着残月,他们要让自然驱走名利之心,感受浮生若梦的禅意。
插花挂画,在花和画之间自歌自唱,为的是陶冶幽情。入山采药,要把山中情景画入画中。在小楼中斗茶,要把这种韵致写到文章之中。他们要把这飘飘然的仙气,纳入胸中。
摹写兰亭帖,是锻炼自己的笔力。摹辋川图,是学王维三日一山,五日一水的用意和挥洒。增进学问。
至于,在院落之中放鹤,那是苏东坡、林和靖之悲做的事儿,一般文人虽然不做,但都很羡慕。
古代才子也跟古代美人一样,去池边观鱼,告诫自己不要随波逐流,要有悠然自得之情。也会在平林松柏之中参加游戏,对诗填词,要学澹远清宁的情之,忘那世态炎凉。
总之,古代文人才子的清玩生活,是以自然意趣为主旨的,因为他们读书的目的是走仕途,但都怕自己执着,有执念反而不成,所以要接近自然,荡涤胸怀,锻炼心志,不让名利萦结于心,不让忧乐恐惧自己。枯燥的读书生活是蛮难熬的,所以,这些接近自然的清玩,能养神、气,神气既足,那么读圣贤之书,揣摩学问,便心定神足,学问精进极快。
古代文人才子大多认为,关起大门,没有剥啄的敲门之声,一心专读书,不一定能读好书的。所以,接近自然,清玩怡情,是很好的办法,随意走走,观览游玩一番,也能领略一切泉石花禽的趣味,心悠悠然渡过一段静闲的时光,澄清精神,廓清心胸,对读书更有利。
当然,古代文人才子的清玩之物,绝不仅仅是自然。还有很多清玩实物,限于篇幅,只能下篇具体谈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