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琴乐别议

来源:古琴 时间:2025/2/10
北京中科白癜风在哪里 http://www.znlvye.com/

年4月29日下午两点半,南通大学钟秀校区主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龚一先生琴乐“别”议讲座,在这里进行。

龚一先生在讲座中,围绕琴器和文化的关系、古琴的审美和韵味、古琴演奏、流派等相关问题,阐述了他有“别”于他人的独到见解。

讲座从对琴的器型的阐述开始。龚一先生展示图片,提出诸如马王堆墓葬出土的类琴乐器,应属于古琴的前身。并对文物中弹琴形象的手型与现今琴学之中的指法做了对比。以《文心雕龙》中“思无定契,理有恒存”为题,提出了古琴作为音乐文化载体,乐器才应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不应过分渲染其玄虚神秘的色彩。

先生针对广为流传的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特色,详细分析了习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恰当的传递情感”才是音乐审美的真义所在,而扎实基本功,不空谈艺术、文化,才是习琴应有的态度,所谓“百工从事,皆有法度”。

对于古琴的韵味,意境,龚一先生提出“清微淡远”并不能涵盖所有琴曲的审美特征。古琴音乐的审美是多元的,并且古琴的韵味与内涵的诠释,应建立在演奏技法的成熟之上。

先生还谈到了古琴的流派问题,他认为古时因地域、习俗、师承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流派特点,在近代以来,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和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已开始逐渐淡化,现今的琴人,应该研究、总结、归纳流派的风格和演奏特征。

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移植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观众领略了古琴音乐的别样魅力,也直观表现了作为乐器本身,古琴应该怎样注重演奏中的音乐处理。他还以此向还不太了解古琴的观众科普了打谱与移植的区别。

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内容,一则文章的篇幅不能全部涵盖。我们将分成专题逐一分享。一起聆听龚一先生的经验之谈,一起探讨音乐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