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宗室姬霞封于荣锜涧,称荣公,后来就以“荣”为姓氏。先祖与西周姬姓同宗,身为宗室后人,荣启期虽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思想上甚有见解,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一生过得十分贫穷。
荣启期抚琴砖画
说到荣启期,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孔子对此人可太有印象了,“知足常乐”这一妇孺皆知的思想便是由他而来。作为春秋时期著名学者,荣启期在“值衰世季末,王道颓凌,遂隐居穷处,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情形之下,虽看破时局但又无能为力,特别在老年以后,常在郊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并以此自得其乐。
那么接下来了解一下“知足常乐”的典故吧:
《列子天瑞》中记载,孔子曾游历于泰山,走到山脚下远远地就听到有人弹琴唱歌,作为资深音乐爱好者孔夫子自然便被吸引过去了。转过山脚一看,只见得一位老得不能再老的老人,正披着鹿皮,腰上系着一根草绳,边弹边唱,甚是开心。
被琴音、歌声、老人愉悦状态深深打动的孔子便上前问道:“老人家,您如此的快乐,是因为什么呢?”
荣启期回答道:“我快乐的原因可太多了,其中最为甚者有三,比如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只有人最尊贵,而我恰恰成为了人,这是我第一个值得快乐的事;人又分男人和女人,男人受尊重,女人却不受重视,我有幸能够成为一个男人,这是我第二个快乐的事;人生在世,有的婴儿连太阳、月亮都没见到,在襁褓中就已夭亡,而我已经活到了九十五岁了,这是我第三个快乐的事。有这么多幸运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能不快乐呢?贫穷是人间常事,而死亡则是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人之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之归宿,还有什么可忧愁、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闻后敬佩地说道:“您说得好啊!您可真是一位既知足又快乐的人啊!”
孔子见荣启期
原文:《列子天瑞》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为乐者,何也?”期对曰:“吾乐甚多,而至者三。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人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善哉!能自宽者也”。
“竹林七贤”砖画
荣启期“鼓琴而歌,畅述三乐”的三乐放在现代虽是不再完全合时宜了,但其影响力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历代隐士高人都将其视作偶像。而年南京“南朝帝王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画便是佐证,画面中远在春秋时期的荣启期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跨越年时空同席而坐,表示共为“玄虚淡泊、与道逍遥”、清高遁世的代表。
最后,小编想借此分享人民日报中的一段话“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也许现在的生活不尽是称心如意,即便无法完全做到知足常乐,但一定要知道“浩渺行无极,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声明:此文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