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即将买买买的周末,我们想和你谈谈精神的满足——别担心,不是鸡汤,而是「美」,来自中国传统的美。
这次和我们谈论生活意见的,是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他的办公室,窗外有竹,门外有水,十几尾锦鲤在其中游来游去。我们设想朱教授一定心情平和,无需像我们这些困守办公室的人,常被烦躁与焦虑所拘役。朱教授说,他也会感到撕裂,「在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时,再达观、再有智慧的人一生也免不了痛苦,完全协调是达不到的,只能说达到某种限度。但当你心里有个笃定的东西,处理这样的问题就会更坦然一些。」
中国美学,就是可以让你感到笃定的东西。当你在都市的钢铁森林中疾步赶路,也许可以稍作停驻,想想让白居易体会到桃花常开的《大林寺桃花》,想想倪瓒的画,想想曾经的人,一间茅草屋,几个好朋友,一起喝酒,喝完酒,在树底下枕着琴,欣赏落花飞瀑……那种与天地自然会心一笑的快乐。
文|杨宙编辑|槐杨
插画|陈聃
《人物》:在你的公开课的开头,你提出,中国美学是一种生命安顿之学,为什么这么讲?
朱良志:中国古代,文史哲浑融一体,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区分,但有两个突出的重点,一是国家政治,一是人心的安顿。具体到艺术之中,如音乐,你会发现有两种不同的音乐,一种是庙堂之声,包括很多复杂的乐器,在祭祀活动、宫廷活动中使用,它是有关政治的;另一种在孔子时代已经产生,古琴,瑟,为了自我消遣、自我抚慰。这是两种不同的系统。看园林也是,你看故宫,作为皇家的宫苑与园林的集合体,它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中轴线,有一种万壑归宗的秩序,从永定门一直延伸到鼓楼、钟楼,站在景山上,会发现中轴线将这些建筑分成两半。另一方面,私家园林反对中轴线,它没有秩序,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试图把人拉回到一个人与世界契合的状态,而不是为某种知识、秩序和权威所控制。
一种是政治秩序,一种是自我体验,二者互补,保持着社会微妙的平衡。中国古代思想形态中的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互补——道家哲学像月亮,在晚上抚慰人心;儒家哲学像太阳,在白天,在尊卑有序、天理人心等等的秩序中,规范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区域。我的关于生命安顿的美学,就研究着如同月光的智慧。
朱良志,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受访者供图
《人物》:你从什么时候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