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一。提到孔老夫子,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印象,他是一个提倡仁爱的思想老者,一个令人敬重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学者,还是一个为了毕生的理想而奔走列国的执着的英雄。更为大家熟知的是一个被后世历朝历代都誉为孔圣人的著名历史人物,他还是我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一根支柱。
孔子曾经经历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的岁月,期间充满了艰辛苦难,甚至有好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被乱兵围困,被困山野还差点饿死。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众多弟子舍命相随,孔子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的弟子愿“从其游,而为之死”呢?这样的古典浪漫太让人羡慕和向往了。
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随着钱穆先生来一起了解一下孔子其人,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这样讲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实际上千里马和伯乐皆不常有,因为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生都是非常难得的。像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对自己弟子都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嘛。即便如此,在一生中也只教育出72位贤才,而其他绝大多数的弟子,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了,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地位,而是说教育这件事情,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子的老师是谁?
我们再追问几个问题,孔子的老师又是谁呢?孔子又是怎么学习的?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学神最终变成了伟大的至圣先贤呢?有人说孔子的老师是开创道教的那位老子,这个回答事实上并不准确,一来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是否真实,不是一个确定的。孔子向老子到底请教了哪些问题,我们也并不十分清楚。另外孔子即便是向老子做了许多的请教,但是也并没有像师徒那样长期在一起学习。那么孔子的老师到底是谁呢?其实,孔子自己已经说出来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孔子是师无常人,换任何一个人,只要对我孔子有所教,那么我就是你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大家试想他能不迅速的成长进步吗?
其实所有人都可以是孔子的老师。如果说他所受影响最大的那当然是他的母亲和他的外祖父。
说到孔子的家人,我们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孔子的家庭,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贵族将军,是个武将,在近70岁的高龄的时候,才喜得孔子这个宝贝儿子,孔子只有一个哥哥,因为残疾,所以他的父亲非常的不满意。到了将近70岁的时候,才娶了他的母亲颜氏。而孔子的脑袋天生又有一个凹陷,就像一个小盆地一样,看上去并不美观。不过非常幸运的是外观并没有影响孔子的智力发展,但是孔子在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关于父亲的印象都是听别人说来的,像讲故事一样,他的父亲力大无穷,天生神勇,在一次战役中居然用双手托起了城门的千金闸门。
我们大概能够想象如同泰山一般的父亲形象,一直激励着孔子要活得顶天立地,活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
孔子的母亲是鲁国的一个小贵族,16岁的时候嫁给了孔子的父亲,按照春秋时期的风气,年轻的寡妇是可以再嫁的,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孔子的母亲没有这样做,而是勇敢的承担了独自养育孔子的责任。孔子从一出生就遭受到了生活的各种磨难,正如他的继承者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确如此,孔子不但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反而把困难变成了磨砺心智的磨刀石。
孔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以说就是自己的母亲和外公。他的母亲教孔子最基本的读书识字,而他的外公学识渊博,教孔子学习《易经》,而小小年纪的孔子总像一个吃不饱的孩子,很快就把母亲和外公教会的东西消化了,就连孔子的外公也不得不惊叹,“孺子可成大器也”。不过接下来的故事却是更加心酸。外公也很快去世了,孔子和母亲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坚强的母亲只能夜以继日的靠编织草鞋缝缝补补来养家糊口。
很快孔子的母亲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被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孔子心疼母亲,就偷偷的跑出去,给别人放羊放牛,给婚嫁丧娶的人家吹打乐器来贴补家用。孔子的母亲得知后,又生气又难过,又感动又自责,为什么呢?因为想让他好好地去学习,而不是去做这些打杂的事儿,但是又限于生活的逼迫,没有办法。在孔子17岁的时候,年仅32岁的母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了。孔子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伟大的一位母亲形象。
孔子的家庭是一个破落的贵族,三岁的时候丧父,十七岁的时候丧母,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备受命运折磨的少年,不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用自己的仁爱,温暖了整个中国文化。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学习的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有在学习,并且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我们学习一个道理,学习一个知识,学习一个技能等等,我们只是把它学会了就可以了吗?显然不是,只有在我们不断地把它实践提高的过程中,才有真正的乐趣。
学神的学习之道
我们再来看孔子的具体学习经历,孔子曾经跟随鲁国的乐师学习弹琴,就是现在咱们的古琴。古琴有七根弦是由孔子最终确定的,也成了之后古琴的标准样式。
孔子跟着乐师学习曲子,三天之后孔子就把这个曲子练熟了。乐师说,咱们可以练下一首曲子了。他对乐师说:“不行,现在我只是在技术上掌握了这首曲子,就是会弹而已,但还没有领会到曲中的情感。”于是孔子又练了三天,三天之后,孔子把这首曲子已经弹出了感情,弹出了一定的意境,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了,被深深地感动。乐师非常欣慰的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弹出了感情,就好像这首曲子已经在你心里生长了10年。现在咱们可以练习下一首曲子了。
孔子说还不行,虽然我已经弹出了情感,有了一定的意境,但我还不能体会这首曲子作者的用意,还无法体会他为什么创作这首曲子。于是孔子又练了三天。在这三天里,孔子整个人已经彻底融入这首曲中,用现在所谓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来说,就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心流状态是说我们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任何因素都打扰不了了。比如说咱们看一本书,或者沉浸在某件事情中的时候,即便有人叫你也听不到、觉察不到,时间流逝了也感受不到。
孔子在这种状态下进入了超高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三天之后,孔子激动地拉着乐师的手说:“我在弹曲子的时候,似乎看见了周文王创作这首曲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天下万民,要仁爱啊。”乐师也很激动,因为他交给孔子的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操就是操练、操琴、弹琴的意思。文王大家当然都知道了,尤其是在封神演义里面,他成为重要的人物。
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朝歌的那位周文王,他是后来周朝的开创者周武王的父亲。当时周国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而周文王用仁爱治理他的国家,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殷商王朝。从此之后乐师也彻底拜服了孔子。大家想一想,这不就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案例吗?
孔子凭借着自己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就超过了许多的老师。在前面我们讲过,优秀的老师并不多,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多,而像孔子这样能不断地虚心求学,又有创造性的学生,绝对是极为罕见的。所以孔子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实际上是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消化,不断地反思,从中创造出新的东西。能够创新,当然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孔子不但学习音乐,能温故而知新,学习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那么一个人又是如何成为大师的呢?要想成为大师,在小白的阶段是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从孔子弹琴的故事中就可以受到很大的启发。只有我们对一个事情有自己的目标,和自己发自内心的去感受,我们学习一个东西,不是说给别人的,我们自己内心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不是做给老师看,我们不是写给答卷,我们不是要一个分数。所谓的知识,所谓的能力到底自己掌握没有只有自己清楚。而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真正的自己做到了,这个东西才属于你。而且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孔子不仅自己学习能力强,而且还创造了许多学习方法,这也是他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的基础。如果你没有这些方法,没有这些感悟,又如何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在弟子千差万别的时候,你又如何去启发这些不同的人。
总结
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超级学神,他三岁的时候丧父,十七岁的时候丧母,虽然被现实的残酷无情不停地鞭打,但他依然用“仁爱”来面对这个世界,他能“学而时习之”,还能“温故而知新”。他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人理所应当会成为一代宗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