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冬去,春来。扬城恰好“新雨晴”,于是“轻衫细马春年少”,于是“烟村南北黄鹂语”,还可遥想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了。琴声一起,忽就觉得,天际高了,天色淡了,就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遥,就有了“青山隐隐水迢迢”之远,就应了“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的场景了。原来,奏的是《良宵引》。琴曲中的良宵,必是秋夜最好,冰轮初上,夜谧星稀,“我言秋日胜春朝”。一首琴曲,竟能让季节的轮转,在琴弦的拨动中,悄然移动。
一首琴曲,三次相逢
这是广陵琴派的新春献奏,多位琴家,携琴登台,或独奏一首《广陵散》,纵横灿烂,扣人心弦;或携友相助《葬花吟》,如泣如诉,哀而不伤。“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汤建国演奏的,是一曲《良宵引》。短,而精致;小,却洗练。他没有请乐器相和,却是一位朗读者,吟诵着苏轼的《后赤壁赋》。曲终,颂毕,时间不长,却已经让人,跟着汤建国,或是东坡先生,月夜登临赤壁,尽览空灵奇幻。多年之前,偶然机会,汤建国就曾听过一阵乐声,没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没有二胡丝竹的婉约,却是丝丝缕缕,都钻入少年心的。此乃一逢,只是当时还茫然,不知乐出何处,不知曲为何名。家中有屋,租于他人。时有乐声,透壁而出。四川人氏,来扬斫琴。尤擅木工,兼具其他。汤建国好奇,常上门求教。看他如何用刀斧之利,塑木材之形。面板相合,拉上丝弦,就有乐音,流转指尖。无奈师傅只善于斫,不通于弹,但是古琴形制之雅,乐声之清,已经深植于心。恰有机缘,得一古琴,虽非良材,却生欢喜。爱不释手,时常揣摩,无奈无谱,也无师门。遍寻扬州,大街小巷,书店之中,遍寻琴音。终获一本,如获至宝,按书抚琴,自学打谱。后有MP3,下载琴曲,塞上耳机,首支琴曲,就是《良宵引》。此乃再逢,已是旧识。少年时听到的那首入心的乐曲,那种丝滑舒贴的记忆,就由着这首琴曲,全都泛回来了。那是和记忆中的美好再度相逢,欣欣然的,活泼泼的。创业之后,根基既稳,就有时间,拜访琴师。或携琴访友,或对坐而弹。音乐厅内,操办琴集。花前月下,亦是自得。弹斫两道,并举而行。弹琴可知斫琴之理,斫琴可助弹琴之韵。是夜,再奏《良宵引》,此是三逢。清风入弦,绝去尘嚣。此时,已懂曲中之意:“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洵美曲也”。
以诗词心,入古琴曲
琴台之侧,吟诵相伴,既是设计,更是喜好。自幼时起,便爱诗词。那些隐藏在诗词中的文化基因,一旦吟诵开来,就能和流淌数千年的文明相互对接。同理,那些璀璨的光华的诗句,也能在琴弦之上跃动,绽放开来,交相辉映。如奏《渔樵问答》,四周都是宁静的,唯有一问一答,在寂静中蔓延,那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如奏《阳关三叠》,就要看着阳关之外,那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奏《平沙落雁》,那就先有“霜清秋水落,风过人迹平”的宁静,再有“丛丛水边芦,雁雁滩头泊”的生动了。甚至,在一首琴曲中,能够随口吟来的诗句,也是代表着不同心境的。比如《忆故人》,这是离别,也是愁绪。那么会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送别,这是欢快明畅的;会有“劝君再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这是恋恋不舍的;也会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愁绪,这是恍然若失的;还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相思,这是酒入愁肠的;在汤建国看来,最好的情景,莫过于去松下去问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既然思念,不妨去寻,哪怕没有见着,可是依稀又能看见,那角在山林中忽隐忽现的衣衫,耳畔又能听到,白云深处,那丝若有若无的琴声,正在觅着知音。故而,若有人来学琴,汤建国多半是先对话,后操缦。先让他们去读,读唐诗宋词,读《古文观止》,等到他们都能有所悟,这才开始抚琴。以诗词心,入古琴曲。汤建国觉得,琴棋书画,皆为中华文明精髓。琴曲之音,空灵宽广,琴能寄怀,曲能动情;棋局之妙,运筹帷幄,一子之落,能关全局;书法之精,在于气象,一笔一捺,皆有章回;国画之境,寥寥几笔,能见青山,能观沧海。自己以琴曲,入文明之门,今后种种,还当探寻。
雅俗之间,生活之美
古琴,用以“悦己”。汤建国看来,“悦己”之“己”,一为“自己”,琴音总是要从内心中抒发开来的,表达的最终还是自己的情绪。二为“知己”,古琴就是用来在高山之中,流水之侧,为自己寻找知音的。知己难求,如若不懂,就算对坐,也是隔着千山万水。知己也不难求,如若懂了,就如清风,不请也能自来。知己来了,有好诗,有好琴,还有一颗颗极好的狮子头。汤建国善烹饪,尤擅狮子头。原料要好,需得亲自挑选,肥瘦之间,比例得当。手工砧肉,刀板之间,抬落之中,自有节奏。揉打成团,百次以上,左摔右打,富有音律。文火慢炖,不急不躁,火候到了,自然就好。
宾主落座,虽啖美食,却也是通了古琴之理的。寻良材,等火候,说的是斫琴之道。琴音之美,需有历经过世间轮回的树木,斫琴之时,也要一道道工序,慢慢等待,在最恰当的气候,去做最合适的工序。源于生活的美学,看似大俗,却早就通着大雅的境界。汤建国斫琴,产量不多,至今不过百余张,若有琴友喜欢,抱走就是。千金难买,知己欢喜。他建琴社,名为“西峰”,名为收徒,实则交友。他还想着,要在扬州,开一个有关古琴文化的讲座,能邀四方名家,能奏古今名琴。届时,可以抚古琴,谈诗词,尝美食,咏而归了。记者王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