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古琴文化学者,“刘少椿纪念馆”名誉馆长,陶渊明第五十七世孙,中国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外孙,师从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
身世
陶艺先生这一支陶氏后人,就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为了躲避战祸从江宁禄口昝巷迁到南京城里花露岗胡家花园附近的,至今已历四代百余年历史。陶渊明后人在江宁禄口昝巷聚族而居,人口繁衍渐多。
为了防止同名,昝巷陶氏又将家族分为东西两支,而这两支的辈份分别为“时应永基崇,象诗裕礼从”、“世仕承绪德,贤书后乐先”,排到陶艺先生这一代即为“崇”字辈。
陶艺喜欢收集古琴文物音乐史料、名家书画及南京、扬州文献史料等,各种系列藏品已达数百件,并精于古琴考证、修茸及斫琴研究,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的挖掘、整理、诠释广陵派古琴文化遗存的人。仅据陶艺先生整理并公开出版的资料显示,广陵琴派以刘少椿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宗师以琴修身、以琴养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古琴文化事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陶艺自费买下了马寿洛、刘少椿、程午嘉、徐元白等历史资料性录音的版权、并与香港龙音制作公司合作,将这些录音出版展献给后人。陶艺为其外祖父制作了《刘少椿古琴艺术》专辑,还参与编辑制作了《中华雅韵》、《徐元白·黄雪辉古琴艺术》、《广陵遗韵》、《古琴——广陵琴社百年纪念专辑》、《刘少椿琴谱墨迹选》等多种图书音像制品。在陶艺的推动下,年3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刘少椿先生古琴艺术纪念会》。
陶艺先生于年在刘少椿故乡筹划了“富平纪念刘少椿先生——古琴音乐会”,年9月29日,在刘少椿故里,建成了刘少椿纪念馆,为继承与宏扬古琴艺术不遗余力。
“人要讲诚信,诚信靠修为。”这是陶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与艺术和各位大家的缘分,如饶宗颐、王世襄、李长白、吴悦石、董欣宾、言恭达、管峻、朱新建、吴文光、丁承运、顾风、陈逸墨、作家阿城等,让他乐在其中。许多当代名家随之响应他的举动,纷纷为先辈们的作品题字、作序。
因为不拘小节,陶艺遗失了一份外祖父刘少椿先生亲笔撰写的琴谱。当年,这份琴谱被他出借给香港慕名而来的琴友,之后就了无音讯。尽管心中颇有几分遗憾,他并不以此为忤,在陶艺看来,天下爱琴之士都是他的朋友。而既然是朋友,自然要互敬互助。一些小插曲的发生,改变不了他仗义的处世态度和古时的“任侠”之风。
书法造诣
和艺术界朋友的交流往来,也让陶艺获益颇多。比如他在少时观摩林散之、沙孟海、陆俨少等先生挥毫,平日里也常与各位书法家论艺,让陶艺得以独辟蹊径,在草书创作上别具一格。
陶艺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放犷错杂、近乎无序的犷野美,率真的字形及布局不拘行列,每行字数错综不一,通篇章法及字体造型正者、侧者、歪者、倒者、大者、小者、长者、扁者、密者、疏者,跌宕错落,纵任无方。其点画线条也任意刻划,随势曲折,轻重、浓淡、枯湿自然天成,线条交错缠绕,气韵生动酣畅,既狂放肆意,又沉着痛快,真可谓“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其字体的大小、纵横、长短、疏密造成的反差效果极大,这两极性的反向夸张,常使字形占据隔行空间,这更导致了行与行之间的相插互补,粗看满眼点线交织,几乎分不清通篇共有几行,也分不清哪些字属于哪一行。有时,单字的造型与上下、左右字体组合,还会造成大疏、大密的艺术效果。这样,通幅就似乎化为一首旋律跌宕起伏、节奏丰富多变的交响乐了。
校对王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