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琴人解放前夕已經屈指可數了,那是因為沒有人聽(普通人也聽不懂),不一定有文化的人能聽懂,比如周作人就聽不懂。
解放後五十年代初,古琴曾被中央和地方廣播電台採作廣播音樂節目,但後來也漸漸消失了。為什麼?就是普通人聽不懂的緣故。
古琴至高,從來就是被極少數人欣賞。達到高境界的人,歷代畢竟是少數,甚至個別人。如伯牙,天下沒有一個能與他站在同一高度的境界上,他只好浮槎海上去了(碰着一個知音,此是後話。)
文革後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得到認真貫徹。然而古琴已到了頻於滅絕的邊緣。古琴愛好者怕有朝一日真的"滅絕"遂向聯合國申報項目,尋求保護措施。這是很好的行動,是值得支持的。
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此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琴館、琴社、培訓班如雨後春筍,到處都是。連一些飯店、茶館、書店、賣工藝品的、賣元玩、賣古董的五花八門的店舖,也都擺放(或陳設)古琴以表示自己高雅、老闆是個"儒商"。真可謂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這裡面多"為邪求利,蚩蚩之輩",這些人看准商機,為的是利。
另外,也有好名的出書、開講座,標新立異,為圖個虛名。舉個例子:古琴指法譜,從文字譜發展到減字譜,用了一千多年,歷代琴人都在用,並無不妥,也沒有致命的缺陷需要推倒重來,而他卻要推銷他的"新發明"。這好比圍棋計算勝負法,已經有了數子法、填空法(點目法),有人偏要新發明"某氏計點法",又如學字用米字格,也有人發明回宮格、九宮格,這些人心理相同,都是為求名。
古琴是禮器或稱道器,不可能進入歌舞場,以前這樣,以後也是一樣。陽春白雪總是難和眾調的。
朱權對古琴淪入茶肆、歌舞場非常反感,他感慨地說:奈何俗澆道漓,淳風斯竭,致使白丁之徒,負販之輩,娼優之鄙,夷狄之俗,惡疾之類一概用之。並告誡琴家:琴道之來,傳曲不傳譜,傳譜不傳句,故嵇康終其身而不傳,伯牙絕其弦而不鼓。
附:十年前我為人所製琴銘與自用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