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从传统谈古琴的发展倪诗韵

来源:古琴 时间:2023/5/29
倪琴

古琴的流派是一个传统,为什么有流派呢?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且每个人的性格也不一样。比如这个陕西秦腔,粗犷;南方这个昆曲水磨腔,婉转细腻。人不同,因此风格和艺术也不一样,古琴也是不一样的。唐代赵耶利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说明在那个时候就有琴派了。到了南宋就有江西派、浙派等。每个琴派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到了近现代后,遭受外国的思想的冲击,古琴音乐也产生了一些融和。因此“清微淡远”和“古琴是弹给自己听、弹给知己听”的这种氛围逐渐被弱化了。清代中期的广陵派已经出现了与清微淡远相反的风格,广陵派“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注重表演性。后来就是川派和梅庵派了。

如何看待这个流派的传统,我觉得流派的变化是自然的流动过程,没有人刻意的要去界限什么,是一种自然的流变,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继承了核心的内容,古琴的传承便是良性的。

斫琴

接着我着重讲下梅庵派的,大家都知道山东以前流传的是诸城琴派。诸城琴派的风格是“古朴刚健,憨厚典雅”。梅庵琴派是从诸城琴派变化而来的,它的产生既有必然性也有他的偶然性。当时是康有为拉着王燕卿去南京国立师范学院讲学,为什么说拉着,因为王燕卿一开始可能是不愿意的,原文说“牵着”。演奏结束,校长就请求他,让他留校任教,也就是说王燕卿是近代第一个进入学校讲授古琴的教师。两年后山东琴家王露受北大校长邀请在北京大家教学,不过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梅庵琴派与其他不一样的是什么?它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在当时很轰动晨风庐琴会上,就是古琴冷寂了很多年后,在商人周庆云的召集下,在他的寓所召开的。当时鼎鼎大名的琴家杨时百也参加了,王燕卿带着他的得意弟子一起去参加。王燕卿曲终,周庆云称他为琴会头魁。当然说他是头魁并一定是他弹得好,是说当时这文人阶层消失了,“清微淡远”在这个时代不适用了。而梅庵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它的表现性,一是吸收了一些西方音乐的东西;二是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的东西。也就从诸城派“古朴刚健,憨厚典雅”发展为“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这个特征。他在南京教学的地点叫梅庵琴馆,现在这个地方还在南京东南大学里边,他在这里边教了两位很好的学生,都是我们南通人,叫徐立孙和邵大苏。他们回老家后发展这个琴派,刊印琴谱、教授学生。在传播过程中,徐立孙的学生吴宗汉功不可没,他先是在香港、台湾,后来又去美国,都教过学,使得梅庵琴派成为二十世纪流传最为广泛的琴派。

那么古琴曲的表现内容,有爱国主义的如《潇湘水云》、有写情生情的如《流水》、借物咏志的如《梅花三弄》等等,如果古琴不反应这些题材,那古琴的传统也不称之为传统了。

古琴的制作传统,也是古琴传承的一个方面,虽然出现过断层,但是有实物在,且有老一辈琴家的一代一代传承,所以文革之后又恢复了。

那么制作古琴的第一步是什么,有学生说:选材。对,不过这一步的关键点是辩材。一个是辨别它的性格;另外是部位。即这块木材取材取哪段?

第二点是古琴的底板,不易过厚。我们知道古琴有三种音色:一个是空弦音、一个是按音、一个是泛音。过厚,对泛音有妨碍,容易使泛音音色不统一。厚到什么程度为止?需要根据木材材质来辩,一般不会高于一公分。

另外古琴这个面板底板比例要协调。古琴有个说法叫“唐圆宋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除了和审美有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宋代以后出现了高型家具,唐代是席地而坐的。过扁,席地是不方便的。而到了宋代以后,琴人弹琴是和我们现在一样的,你比如这个宋徽宗的《听琴图》。有人问我这个琴的比例是多少,我说不能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每块材料的材质不一样,我是没法告诉你这个比例的。其实说白了就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古琴制作这个过程实际上类比、推理、鉴定。做了十年的琴之后发现这个琴还可以,做了二十年后发现这个琴做的真还不错。所以要在做琴的过程中去慢慢思考的。

另外是这个槽腹要挖多深,都是要考虑的。否则影响音色。

至于大漆,很多人提出说用动物蛋白和大漆掺和来,这个比例是多少什么的,甚至有大漆替代品。但是不管怎么说,对胶的这个性能一定要把握好。

再说说古琴的灰胎,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对古琴的保护;一种是对古琴声音的抑制。古琴的审美决定它不需要古筝那种亮丽。古琴是以塑造意境见长的,它需要古琴有韵味。韵味是什么?是润。这个润就需要漆胎来帮助了。

灰胎之后是面漆,面漆我是以音色为主的。从老琴看来上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擦漆;一种是刷漆。各有各的利弊。也需要以实际需求为主。

本文由北京蘭幽学堂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