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上好艺术融合课,这些了解不可少

来源:古琴 时间:2023/5/21

音乐美术融合课《情境交融品阳关》课堂,学生聆听音乐后作画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音乐教师朱莉根据自己与本校美术学科教师联合研发音乐美术融合课《情境交融品阳关》的相关经验,撰写成《音美“手拉手”探究高中生高阶思维提升》一文。文章在年1月19日《音乐周报》发表后,有对融合课程感兴趣的一线音乐教师希望朱莉老师能对艺术实践融合课程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进行分享,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朱莉老师。

了解“为什么”上融合课

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系列文件,直接指导高中课程改革。在诸多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科融合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尤其是“五育并举”“双减”等举措相继提出并落地后,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深度学习方面,学科融合成为一个趋势。很多有教育敏锐度的老师开始了最初的尝试与探索。

朱莉表示,自己也是受到国内部分优秀音乐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启发,萌发做艺术融合课程的想法。从尝试过程中她总结得出,老师想要做融合课之前,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为什么”而做,即做融合课的最终目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科为抓手。以音乐美术融合课《情境交融品阳关》为例,朱莉希望通过自己和美术老师共同选取的在中国古典艺术美学中具有共通性的“古琴”与“山水画”为教学内容,以“通感”为手段,实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这节课中,她始终坚持要立足于“音乐课”,以音乐学科的特点为抓手,“可以用唱、用听解决的内容,就不用说的方式。”朱莉说,“要不然这节课就‘脱相’了。”

了解自己和搭档

如何对自己做融合课的目的形成一个明确认识,朱莉认为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教学特色等方面有清楚、客观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最终找到自己做好融合课的方向方法。在酝酿音乐美术融合课《情境交融品阳关》的初期,朱莉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外围资料的学习、整理、积累,阅读相关学术文章,观看相关视频和优秀课例,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最终确定课程以音乐课为主,考虑选择与音乐在学科核心素养上有共性的姊妹艺术学科美术进行融合。在切入点上,朱莉和搭档舍弃了音乐美术学科融合多数选用的作曲家德彪西音乐作品与印象派绘画作品相融合的做法,转而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选取在中国古典艺术美学中具有共通性的古琴与山水画为教学内容。

朱莉表示,融合课程两位老师的合作前提与共识,基于双方对对方、对学情、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即对实施融合课的学生学情有共识,对对方的学科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在一些教学想法、教学理念上有共鸣。正是朱莉与搭档老师形成了这些方面的了解与认识,《情境交融品阳关》这节艺术融合课才有了诞生的契机。

了解学生和学情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的程度多少有很大关系。朱莉表示,《情境交融品阳关》这节音美融合课的难点,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透过古琴、山水画这些具象,理解到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留白”的中国审美内涵,理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等深邃内容。另一方面是“度”的把握,这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可以接受,思想内容的提升与学生的理解力要相符合。初次上课,朱莉和搭档的美术老师运用教学技术和语言手段,将教学内容引申到哲学角度,并通过和学生不断讨论,观察他们的接受程度,为之后的课程调整积累参照。“讲到什么程度,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情境交融品阳关》这节课的前期教研中,朱莉与美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筛选,对教学形式、知识内容、教学主题都选择了相互契合的融合点。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古琴作品《阳关三叠》与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中国山水画鉴赏主题一《程式与意韵——中国传统绘画》、主题二《抒情与写意——人文画》,在相应学段的学科课时进度上正好同步。而这个学段的高中生通过前期对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了解,积累了相关学科知识。基于学情和音乐美术鉴赏教材,本课融合教学构想得以成立。

了解“不仅是一节课”

第一次上完《情境交融品阳关》这节课,朱莉对这节课的设计、效果进行了反复思考与复盘。她认为,在融合课程仍属于探索阶段的当下,怎样融合,融合中各学科的比例如何设置,如何避免不同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节课中出现“两张皮”等问题,仍然没有明晰的答案标准,也没有很多可供参考的课例。大部分探索融合课程的老师,更多靠自我的打磨与思考。在朱莉看来,这不是一节上完就结束了的课,而是一节需要自己不断学习、不断与搭档探讨、不断与学生进行探讨来完善和打磨的课。回看摸索的过程,她发现,越是深入钻研,越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同为艺术类学科,通过这次参与融合课程,她发现自己对美术学科了解仍非常浅薄,想要捅破学科间的壁垒,真正做好深层意义上的艺术融合课,大量的学习与钻研必不可少。同时,教师如何把这些学到、感悟到的内容用更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是融合课程另外一个需要琢磨的课题。“这节课一直在继续,没有结束。”朱莉说。未来,她会继续和搭档、学生一起,探索这节音美融合课的更多可能性。

陈茴茴/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