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唐之际,著名琴家赵耶利就有了这样的论断:“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生动地概括了吴、蜀琴艺的典型风格。近代自浙江琴家张孔山入蜀,使川派成为古琴艺术影响较大、人数较多的流派之一。
川派古琴的代表性琴谱
《百瓶斋琴谱》、《天闻阁琴谱》、《琴学备要》等。
《百瓶斋琴谱》成书早于《天闻阁琴谱》二十年,是川派琴学的集大成者之一。清咸丰六年前后,由张孔山嫡传弟子、成都华阳人顾玉成精楷亲书编辑而成,并以其斋名命名。因顾氏官迁湖南刊行未果,成为家传抄本,该琴谱对川派琴学的影响至关重要。
顾玉成,字少庚,别号百瓶老人,四川华阳人。他“生性积学好古,风雅尤绝,工隶善画,尤嗜丝桐,于清咸丰六年(年)亲贽孔山,得其秘传,复参妙悟,匪惟入室,誉且出蓝...”他不仅以身视政,还是著名的书画家、古琴家,得青城张孔山道士亲授三十余曲,以《流水》一操,最得张之神髓。同治初年,他宦游至湖南长沙定居,并在家中传琴。因官迁湖南作知县,琴谱未刊行,但传抄甚多。
顾玉成两个儿子顾隽(字哲卿)、顾荦(字卓群),从其父学琴,造诣颇深。民国元年(年),兄弟二人在湖南“爰集同人,结为斯社,衍家传之遗绪,溯蜀派之真源。”将琴社命名为“南薰琴社”。民国七年(年)又与彭祉卿所结“愔愔琴社”合并。
顾玉成孙子顾梅羹,字焘,别号琴惮,幼承家学,12岁起正式从其父哲卿、叔父卓群学琴,并入“南薰琴社”。年,盐商周庆云等琴家邀各地琴人齐集上海晨风庐聚会,顾梅羹与彭祉卿、沈伯重三人同往上海赴会。会后顾梅羹又与杨时百、王燕卿、彭祉卿四人一道被与会琴家史量才邀留在上海申报馆授琴。年,山西太原当局欲振兴雅乐,建立了山西育才馆和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班,顾梅羹同彭祉卿、沈伯重、杨友三到晋任教,他们各出所学,撰述讲义,并授琴操指法。至此,山西琴风为之一正,琴事一时之盛。三年后,雅乐班停办,顾梅羹从山西回到了湖南。年,湖南省立专科学校聘任他为该校古琴教授,传授古琴。年,他又被聘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通讯研究员,同时加入了北京古琴研究会。
顾梅羹顾玉成的古琴艺术影响几代人,后传于其侄顾熙、子顾隽(字哲卿)、顾荦(字卓群),子代代相传,续成世家。顾氏所到之处如四川、湖南、上海、山西、北京、沈阳无不传播着其琴学艺术。
由于顾氏父子在长沙等各地教琴的影响,该谱中的琴曲得到广泛流传。该琴谱的体例是:前有江宗翰写的序,后有顾梅羹写的跋。琴谱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为指法谱字详释,即右手指法谱字、左手指法谱字、音位谱字、节奏谱字和通用谱字。共二十四曲,卷上琴曲有《高山》、《流水》、《良宵引》、《鸥鹭忘机》、《孔子读易》、《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秋江夜泊》、《墨子悲丝》、《归去来辞》;卷下琴曲有《秋塞吟》、《潇湘夜雨》、《风雷引》、《普庵咒》、《醉渔唱晩》、《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陋室铭》、《凤求凰》、《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卷外有:《渔歌》、《忆故人》、《阳关三叠》。其中,卷上、卷下的琴曲和卷外《忆故人》二十二首琴曲都是顾玉成精楷亲书,卷外的《渔歌》和《阳关三叠》两曲,是该谱传于顾哲卿、顾卓群后收录的。每曲都用朱笔点板,旁用工尺谱对应,间有题跋。卷上和卷下的二十一首琴曲,均来自张孔山的传授。每首琴曲都记有跋文,内容包括了此曲的出处、作者考证、全曲音乐情感的表现、各段落音乐形象的分析、下指须知等方面。
这种跋文的写作方式,在以前的琴谱中是未曾见到的,它将琴谱序跋体例的水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百瓶斋琴谱》思维缜密、论证客观、叙述精详、学术水平高超,是古往今来多数琴谱所不及的。加之收录琴曲传播范围较广,学习人员较多,《百瓶斋琴谱》对我国琴学艺术的影响显而易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顾玉成孙顾梅羹凭借家学,将原谱逐一还原,并对招学庵、周吉荪、沈伯重、查阜西提供的曾从顾玉成原本所钞存者进行校勘,终使原谱恢复旧貌,并对部分曲目作跋进行考证,由中国书店进行出版,续写出中国古琴文献宝库之重要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