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纵观音乐的发展历程,科技始终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短短几年,音乐AI(音乐人工智能)已成为热门。
年,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年7月9日,微软小冰、小米小爱、百度小度、B站泠鸢4位AI机器人合唱的主题曲《智联家园》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去年10月9日,AI续写的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在德国发布,观众用“贝多芬复活”形容现场感受;去年12月24日,古琴演奏家王悠荻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演了第一首由AI生成的古琴曲《烛》;今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首批音乐人工智能的博士即将毕业,各大互联网公司争抢,炙手可热……AI在音乐领域广泛渗透,“才华”令人大开眼界。
▲4位AI机器人合唱《智联家园》图据新华社
AI来了,未来的音乐将是什么样?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教授李小兵是我国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音乐科技方面的专家,师从吴祖强教授。在他看来,追溯世界艺术历史,科技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次技术上的突飞猛进都会使艺术发生巨大的变革。“未来音乐会是和计算机、AI有关吗?这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并不知道未来音乐是怎样的,但未来音乐值得我们探索。”
◆发展
3秒完成一首歌
音乐旋律的实质就是数字的排列组合,而AI最擅长学习和处理的也正是数字。但通常情况下,搞音乐的人不懂科技,搞科技的人不懂音乐。国外音乐与科技相关学科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师和音乐家开始合作探索音乐的数字处理技术,逐渐形成了音乐科技/计算机音乐这一交叉学科。
中央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音乐与AI交叉研究的艺术院校,成立于年的音乐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今年3月刚刚公布的首批共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教研室会聚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等一大批中国优秀的音乐家及音乐AI专家。
▲李小兵教授主持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图据央音
李小兵教授介绍,央音的AI自动作曲,是通过AI算法进行作曲、编曲、歌唱、混音,并最终生成一首完整歌曲。这几年,AI作曲的发展神速,“原来最快是23秒,现在已经缩短到3秒了,3秒不仅是作曲,配器、演唱都可以出来,可以达到一般作曲家写作水平,在全世界都比较前沿。”
李小兵和他的团队将人类创作的歌曲和AI创作的儿童歌曲放在一起,邀请志愿者做过盲测,很难分辨出哪首是AI创作的。李小兵用“开盲盒”来形容AI,“音乐AI的创作有些与人类相同,有些却不太一样,甚至会让人瞠目结舌。”
◆现状
新作品反复活跃着AI的身影
说到AI,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围棋电脑软件“AlphaGo”,音乐界也有“AlphaGo”,那就是“DeepBach”(深度巴赫)。我们都知道,巴赫擅长创作复调作品,这些曲目引发了计算机科学家的兴趣,因为其创作过程都是有迹可循的。年,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名为“DeepBach”的AI,能够创作出与巴赫风格高度相近的作品。这些曲目甚至误导了音乐专业人士,让他们以为真的是巴赫创作的。
如果加大数据训练的样本,AI甚至可以创作出声部繁多、编排复杂的音乐来。音乐市场这几年的新作品,反复活跃着AI的身影:年,深圳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去年4月10日,“弦外之音-听见未来”创意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上演,国乐艺术家方锦龙先生与清华大学“墨甲”机器人乐队为观众带来一次“打破次元壁”的合作,让观众得以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科技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多重关系。
▲方锦龙与清华大学“墨甲”机器人乐队合奏图据清华大学
▲方锦龙与排鼓机器人“开阳”合作表演图据新华社
去年底,古琴演奏家王悠荻上演了世界上第一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古琴曲《烛》。这部作品由王悠荻和央音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魏冰博士共同领衔的“AI释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古琴减字谱数字化平台”项目组完成(唐代曹柔发明的减字谱,是古琴特有的记谱方式,仅凭减字谱本身并不能直接演奏。打谱就是把减字谱转化成可演奏的古琴音乐并记录下来的过程),AI完成了打谱的重要工作。
众所周知,古琴打谱耗时耗力,有“小曲打三月,大曲打三年”一说,这也是大量现存古琴古曲未被复活的原因之一。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赵家珍教授评价:“《烛》总体上是对传统古琴作品的模仿学习,其中也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点’,这些‘点’似有似无,将来发展成什么也未可知,但是无论如何,是对古琴艺术的一次探索。”
在李小兵看来,《烛》的成功,意味着AI技术在赋能中国民族乐器音乐生成领域有很大应用和探索空间。
▲王悠荻演奏世界上第一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古琴曲《烛》图据央音
◆争鸣
作曲家会失业吗?
作曲家会失业吗?音乐AI似乎无所不能,那么,作曲家会失业吗?
“AI和艺术的结合最难的一块实际上就是音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作曲家于阳说,“有章可循的容易实现,但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听觉上给人的感受变化无穷,有太多不确定性。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于阳进一步解释,“你可以让AI去演奏肖邦练习曲,它演奏得非常准确,不会出任何错,但你还是不喜欢。因为没有感情,太机械化了。受限于技术水准、数据等因素,现在的音乐AI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李小兵也认为,与文本、语言相比,音乐的维度要多很多,有音高、节奏、强弱、情感等,也要复杂得多,如成人的“爱”,我们本身就很难表达清楚这个“爱”,所以根本没办法量化、计算。“另外,AI的情感计算和人的情感是不是一回事?AI的作品是不是艺术?AI作品突然打动了你,是不是就可以说拥有了人的情感?这些可能都是哲学的问题。大家都可以多思考,但我们没有必要停止探索。”
◆未来
可能产生新的音乐形态
尽管不能代替人类最核心的创造力,但目前AI已经可以辅助人类做很多事情。李小兵表示,“如果要创作高水平的音乐,如电影配乐或是一线的、能打榜的流行歌曲,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些罐头音乐、背景音乐,AI的创作已经能够符合人们的欣赏需求。”
▲机器人与乐手合奏图据新华社
当然我们更知道AI一旦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那就会很快开疆拓土,开挂一般的进化。资本早就意识到了音乐AI的商业价值,人工智能科技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年,字节跳动成立了AILab,对AI进行深入研究;网易云音乐在年战略投资了AI音乐公司AIVA,重点放在了AI辅助音乐创作领域;腾讯AILab推出了AI数字人“艾灵”,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关键词自动生成歌词并演唱;字节跳动开发的基于Tacotron声学模型和WaveRNN神经网络声码器的中文歌声合成(SVS)系统——ByteSing,以及微软研究院发布的AI音乐开源项目Muzic等都在试图证明AI可以完成音乐的整个生产过程。
李小兵预测,未来的音乐将会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一、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继续发展。二、新科技赋能传统音乐创新发展。三、新科技可能产生新的音乐形态独立发展。“音乐AI是帮助人类、赋能人类的,不是代替人类的,人类的艺术因为音乐AI的出现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弥足珍贵。”
AI音乐的浪潮已经到来,我们不用担心AI替代人类音乐家那一天的到来,在至少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创作还是会由两者共同完成。结合人的创新与AI的创造,也许才是最好的未来。
延伸阅读
音乐AI进阶记
年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两位教授雷贾伦·希勒和莱纳德·艾萨克森利用学校的超级计算机Illiac编写了一个乐谱《伊利亚克组曲》(《TheIlliacSuit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首完全由计算机“作曲”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数字音乐和AI音乐的鼻祖。
年
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教授、被称为AI作曲教父的大卫·柯普创作出EMI(人工智能音乐作曲系统,ExperimentsinMusicalIntelligence),他将音乐分割成片段,分析并找出相似的声音进行分类。他选择了维瓦尔第、巴赫、肖邦等音乐家,将他们足够多的作品放进EMI中运行,EMI便可以很好地分析运算出该音乐家的特点,写出以假乱真的作品。
年
中央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音乐与科技交叉研究的艺术院校,年成立了电子音乐中心,年成立音乐科技部,年组建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方向和实体系。
年6月13日
微软AI小冰携手马来西亚歌手朱主爱共同发布AI歌曲《好想你》,这首歌是历史上第一支由人类歌手和AI合唱的歌曲。
年8月21日
TarynSouthern新专辑《IAMAI》的首支单曲《BreakFree》面世,这是第一张人工智能作曲和制作的专辑。
年
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了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
年—年
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中国音乐科技应用论坛等各种重大学术活动中,音乐AI都是最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