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古琴与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来源:古琴 时间:2025/6/29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www.yushiels.com/npxjk/npxhy/1192.html

天宝十二年秋,蜀地的僧人携名琴西下峨眉,为李白挥手抚琴,恍惚间,是万壑松涛、净水淙淙。

泠泠琴音和着寺院晚钟,清越宏远、洗心涤识,令诗仙大为畅快,挥毫便是一首《听蜀僧濬弹琴》,这是描写古琴最著名的诗篇。

■缘起

在琴棋书画中,古琴被誉为四艺之首,其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木“制以为琴”,但这件古老乐器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

有俞伯牙奏《高山流水》遇知音,有孔子周游列国作《猗兰操》,有嵇康一曲成绝响的《广陵散》,亦有王维在竹林间弹琴复长啸......

琴文化发展至唐宋时期,有赖于文人士大夫禅悦之风,参禅、谈禅一时成为风气,而古琴也被赋予谈禅论道之效。

■攻琴如参禅

在“以琴谈禅”的诗作中,颇为有名的便是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琴音出自哪里?是古琴本身?还是操琴的手指?放之于佛教,谈论的便可以是“空”与“有”的关系。

事物的本质都是“空”,即变化无常,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而事物之所以产生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就的,就好像琴和手相遇才会有琴音。

于此,琴音的高低变化令“空”得以借助“有”来暂时呈现,而琴音的生灭也让人们可以借“有”来体悟“空”。

■修行如操琴

苏轼此诗可追溯至《楞严经》“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一句。

意思是琴具妙音,就好像我们本具清净真心,但因缺乏修行,不能显现。除此之外,佛陀也于《四十二章经》中以琴为例讲解了修行的方式。

有一位僧人夜间诵读迦叶佛留下的教诫,因自感惭愧而想退却道心。佛陀便问他说:你出家前有什么爱好?僧人说:弹琴。

佛陀说,松弛的琴弦无法弹响;紧绷的琴弦容易断裂,唯有松紧适中才能弹出妙音,修行也是如此。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转自“上海玉佛禅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