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我最想要的轻松艺术课》作者:章学城。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一章清和淡雅——余音徐歇的古琴今韵
又叫《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对雁性的描写深刻生动。
(10)《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改编自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全曲借物咏怀,表现了梅花高洁、芬芳、耐寒的品性,是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12.名琴历古今,存世有谁怜(制琴名家雷威和“春雷”)
唐代是一个开放而大气的时代,很多艺术都在那时得到了蓬勃发展,古琴也不例外。在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里,很多都描绘了文人高士弹琴的情景。由此,可见人们对琴的喜爱。
有人弹琴,就要有人制琴。在古琴的制作上,历史也是悠久的。从远古时伏羲制的琴,到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再到蔡邕所造的“焦尾”琴,出现了很多外形美观、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珍品。
在隋文帝时,蜀王杨秀就很喜爱琴,据说,他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由于这位蜀王的喜爱和提倡,四川在唐代发展成有地方特色的“造琴基地”,涌现出了众多的制琴名家。
唐代的古琴制作发展空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时,很多有权势的人也喜欢制琴。比如,当过宰相的李勉,“退休”之后没事干,就“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为之,至数百张”。
不过说起来,在唐代,最擅长制琴的,还要数四川的雷氏家族。其家族先后有九人名气较大,如雷俨、雷威、雷珏、雷文、雷霄等,被称为“蜀中九雷”。他们所制的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唐代的琴,以“雷公琴”最为出名,价格也最高,常常是千金难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作为“名牌产品”,贵一点是必须的,那是地位和品质的象征。
在“蜀中九雷”中,雷威的成就最大,制的琴也最好,名声也最响。他是唐代的古琴制作大师,也是家族中的佼佼者。
据说,雷威的制琴技艺经过神人的指点。还有的说他常常在大风雪天跑到深山老林,当狂风震树时,听风吹树发出的声响选择造琴良材。这些都说明了雷家制琴选材的精良。
古琴在制作上历来都很重视选材。琴的面板应使用上乘的梧桐木。上乘的梧桐要“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制琴世家雷氏总结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据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是“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雷威的一生,制作了很多良琴,其中的“春雷”最为珍贵。在古琴神品中,“春雷”是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一直流传到现在。但是,这张琴命运多舛,围绕着它发生了众多的故事,其迷离的色彩已成传奇。
自唐以后,“春雷”就是无数琴人梦寐以求的对象,这件稀世之珍,价值连城。它选材精良,制作精细,发音独特,韵味深远。由于它的珍贵,所以平时很少露出“庐山真面目”。
北宋末年,爱好弹琴的皇帝宋徽宗在宣和内府设置了“万琴堂”,搜罗天下的古琴。雷威的“春雷”也位列其内,并被推为“第一神品”。在宋徽宗的《听琴图》中,他身穿玄袍,弹的古琴可能就是“春雷”。
年,金灭北宋,将宋宫的珍宝,装了多辆大车。就这样,“春雷”琴也随着被运往到北京,并成为金宫第一琴,收藏在承华殿。
此时,这张琴已经传了数代,一直被当做国宝传给国君。风流多才的金章宗雅好弹琴,嗜琴如命,“春雷”到他手里,更是珍贵无比,可以说“物得其主”。章宗常用它演奏尽兴,得到琴师和群臣的赞颂,称之为“五音领袖”。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
到了元朝,章宗陵寝遭到盗墓贼的“光顾”。于是,在地下埋藏了十八年的“春雷”重见天光,并且没有损坏,辗转流落民间,被元朝宫廷收藏。
有文云:“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
后来,元朝皇帝将“春雷”赏给了丞相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是琴学大家,为报师恩,将琴送给了老师,即著名的琴师万松老人。此后,“春雷”琴又一度回到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手里。再以后,“春雷”琴归赵德润所有。
明朝时,“春雷”又流传到皇宫大内。随着朝代的更替,到了清朝,“春雷”流传到裕亲王府。以后,该琴流出府外,为满州的大琴学家叶诗梦所得。
清末民初,叶诗梦将“春雷”琴传给弟子、北京的大琴家汪孟舒,成为汪氏传家之宝。汪孟舒是汪精卫的长兄,有名的古琴演奏家、收藏家。经专家鉴定,汪孟舒所藏的正是宋宣和内府“春雷”。他收藏的除了“春雷”,还有“枯木龙吟”,都可以说是琴中珍品。
关于“春雷”后来的下落,说法不一,有的说它流入张大千手中,最后被台北故宫收藏。
现在,“春雷”被北京琴学家郑珉中收藏。这架被称为“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造型饱满,有唐琴圆润的风格。经琴师试弹,音韵沈厚清越,兼有唐琴“松”、“透”之美。无价之宝,神品“春雷”,能够在战乱之中完整传至今天,实在值得庆幸。
对它的传奇经历,有人写诗感叹,“幽花还共春雷发,莫道千秋闭墓扉。”一张琴,历经千年的时空,地上地下,颠沛流离。它的数十位主人,从君王到平民,无不视为珍宝,如痴如狂地迷恋。它的绝世风采,该是多么地令人心驰神往。
随着古琴制作工艺的失传。人们虽然尝试恢复古琴的制作,但是,仿制的琴,总是达不到唐宋顶峰时期的古琴那种音色圆润、音质纯净的效果。无论是选材,还是工艺,人们很难制作出“春雷”那样的绝世名琴了。
可见,在古琴制造的技艺上,也有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一面。
古琴小贴士
1.古代四大名琴
历史上,很多古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有着美妙的名字和神奇的传说。
汉代傅玄在《琴赋论》中说:“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
后来,人们把齐桓公的“号钟”加了进去,把它们称为“四大名琴”。
号钟
周代名琴。琴音洪亮,弹起来像钟声激荡,像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伯牙也弹过此琴。
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那里。他通晓音律,让部下敲起牛角,为他唱歌助兴,自己则弹奏“号钟”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奏出悲凉的旋律,听到的人都泪流满面。
绕梁
春秋名琴。据说,“绕梁”是一个叫华元的人送给楚庄王的礼物。楚庄王得到此琴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美妙的琴音当中。
楚庄王弹起琴,常常一弹就是好几天,就像迷恋上了“网游”一样,饭也不吃,厕所也不上,更别提上朝去问国家大事了。
后来,在王妃的劝说下,楚庄王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成为绝响。
绿绮
汉代司马相如所弹的琴。相如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会写诗作赋,慢慢地就成了名人。
后来,梁王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一高兴,就把自己收藏的“绿绮”送给了他。“绿绮”是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也就是用桐木、梓木的精华制成。
相如得到“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加上“绿绮”的绝妙音色,使“绿绮”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受到“大富豪”卓王孙的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请相如弹琴。相如知道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就弹起《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到后,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
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制作。据说,蔡邕因为讽刺朝政,被“跨省追捕”,于是就“亡命江海、远迹吴会”。
在逃亡的途中,他仍然不忘娱乐,从一家旅馆的厨房里扒拉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并根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声音不凡。因琴尾还有烧焦的痕迹,就取了个名字叫“焦尾”。
汉末,蔡邕被害后,“焦尾”流传到皇家内库,完好保存。三百年后,齐明帝为了欣赏琴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让人演奏。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的“焦尾”琴。
2.陶渊明的“无弦琴”
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中说自己是“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然而,这“五柳居士”陶渊明的琴却和别人的不同,他用的是无弦琴。就是说,他的琴只是一个木头架子,未装弦。
那么,陶先生的琴艺又如何?从他的口头语是“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中,我们就可以理解了,琴艺的高下,在他眼里其实是不大重要的。
这句话,可以说和他的另一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相得益彰,相互辉映。如果向上追溯,就是庄子他老人家“大音希声,大巧不工,得鱼忘筌,得意忘形”的境界了。
所以,陶先生的这个琴中“趣”,是天真自然,是无声胜有声。抚着,抚着,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抚着,抚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抚着,抚着,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先生于琴,虽然不是很懂,但他心怀高尚,知识广博,而且会写文章,做起事来也洒脱大方。他向来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就不停地吟诗诵歌。要是有人带上酒去找他,那就更好了。他从来不推辞。喝醉了,就去舒舒服服地睡觉,不像有的人喝点酒就折腾来折腾去闹个没完。
这正是陶渊明的境界。他那张没有弦的琴,弹奏不出“五音”,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声音之外,拿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弹的不是琴,弹的是“寂寞”。
无独有偶,宋代的大学士苏轼也有一首和弹琴有关的诗。苏东坡在《题沈君琴》诗中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看起来更玄妙了。你说琴上有声音,那把它放在琴匣里怎么不响?要是说声音在手指上,那你干脆就直接拿着手指头去听得了。这其中“得意忘言”的意思,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毫无二致。
在古代,不只学“文科”的文学家如此,甚至连“理工”出身的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称赞琴僧义海的琴艺高超,有“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的说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