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一手掌握
每天获取精选古琴曲→
探
索
古
琴
美
学
静心
音乐
承古
融今
古琴中国
?点击上方绿标,聆听最美音乐
1.古琴是怎样的乐器?在古代就叫古琴吗?
古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最杰出的代表。古琴艺术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活的音乐一书中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之一。从《诗经》、《史记》直至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文、绘画、瓷器,古琴题材大量出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典故。足以证明古琴在古代社会中高度的认知程度,并深受人们所喜爱。
古琴原称“琴”或“七弦琴”、“瑶琴”、“绿绮”、“焦尾”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近代,为区别西方传入的诸多乐器(如钢琴、提琴等),始以古琴名之。而别的民族乐器在古代各有各的名称,比如筝、阮、箫、笛、磬等,琴在古代一般特指古琴。
2.古琴最早是由谁创制的,有文字可考已有多少年历史了?
传说古琴是由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汉代蔡邕《琴操》云:“昔伏羲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马融《长笛赋》云:“昔庖羲作琴;神农造瑟。”(李善注:“庖羲即伏羲也”。)由此足见古琴历史的悠久。但有关伏羲、神农制琴的传说一直缺少较有说服力的考据。那么古琴到底创制于何时呢?在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中,“乐”字的结构是“上丝下木”,丝张于木上的象形,被甲骨文专家视为琴瑟一类张弦乐器的象形。殷墟甲骨的形成年代距今约三千三百年,因此有些学者便以甲骨文中的“乐”字为琴产生年代的实证。还有学者以距今约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诗经》中出现的对琴瑟的描述而推论。但“有文字可考”并不意味着某个器物的出现年代必然与描述它的文字刻写年代是同代,客观的考据应根据已发现的文字,结合当时社会历史人文背景,发展沿革、同时期其他器物的考古发现而进行推断。《诗经》是由孔子删订成书,其中有诸多描述琴的诗句,说明古琴早在西周时期已被普遍运用于宴飨宾客,祭祀农神天祖,并常与瑟、笙、磬、鼓等乐器合奏,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乐器。从其记述说明,至少在尧舜时期已存在古琴的初始形态,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器物的历史演变轨迹,古琴发展到周代才有可能成为《诗经》所描述的具有相当普及程度且制作水平已明显不是原始状态的乐器。
另外,《史记》等历史文献表述了同一个观点:虞舜时代颇有名望的乐正(乐官)“夔”进一步发展、丰富了琴乐。在《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礼记》、《孔子家语》、《说苑》、《帝王世纪》等文献中均记有夔为舜时代乐正之事。有关“夔”的记载说明,在尧舜时期的琴乐已经不是一种原始水平,而是五声六律俱全,已经步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甲骨文中,除了有琴瑟壮的象形字外,另有经过确证的古乐器名城“磬”字,其形由两部分组成,左半边像悬石,右半边像一个人手执槌敲击。那么是否因为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产生于商代,就说明磬饿时产生于商代呢?显然不是。据《尚书.益稷》中载:“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戛击鸣球”“击石拊石”便是指的击磬,“鸣球”、“拊石”是磬在远古时的称谓。在《尚书》中很显然是把磬、琴、瑟描述为同一时代共存的乐器,也就是尧舜时代。在古代文献中与琴瑟同时存在于尧舜时代的磬,已被出土实物证明至少在四千年前就已出现,这可作为本文所述有文字可考古琴的出现不应晚于尧舜时代观点的佐证。
3.早期古琴有哪些代表性的出土实物?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十弦琴一床。年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墓出土战国中期七弦琴,形制与曾侯乙墓十弦琴相近,系弦七根,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七弦琴,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围全长的三分之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这两张出土七弦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七弦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
4.古琴与古筝有什么明显区别?
(1)形成的年代与名称
在古代,琴就是只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而“筝”就叫筝,也叫“秦筝”。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筝的出现要晚于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二千五百余年。
(2)体积
琴小巧,方便携带。而筝要比琴大很多。比如长度:古琴一般长为一米二左右,而古筝的规格一般为一米六左右。
(3)弦的数量
琴最初为五弦,出土的战国古琴实物已有七弦、十弦,在汉代后定型为七弦,中间没有琴码,一弦多音,一直延用至今。与琴同时期存世的多弦弹弦乐器是“瑟”,为二十五弦,而筝应该是在“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筝最初为十二弦,至唐代为十三弦(现日本还有使用),后弦数越来越多,中国现代筝普遍已改为二十一根弦,中间有弦码,一弦一音。
(4)音色
古琴的音色沉静古朴,音量较小。而筝的音色相对明亮华丽,音量较大。
(5)历史传承
琴有大量传世的古曲,如《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欸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等均直接传承于古谱,仅明清两代就出版了以古琴专用“减字谱”形式印制的琴谱多达一百五十余部,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谱尚有六百余首。而筝的古谱较少,以工尺谱形式记载,多见于各地域流传的民间曲牌,少数传承古曲,(如《渔歌唱晚》)应该是民国时期产生的。当代传播较广的筝曲多是近现代筝演奏家、作曲家根据琴的古曲名目、曲调以及一些现代曲目进行创作移植改编的,比如筝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鸭戏水》、《西楚霸王》、《临安遗恨》等。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实物,仅唐代古琴还能用于现今实际演奏。而筝的古代传世实物极为罕见,展出的多为根据出土文物(已不能弹)仿制。犹豫古琴较之筝其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而筝的面底板壁皆薄,没有厚漆胎保护,使用寿命短,所以当代几门没有能够用于现今演奏的传世古代实物。
(6)学习难度
琴与筝的初级曲目入手难度差不多,到了中等水平曲目,筝曲对手指的速度、力度要求明显要高,技巧上比较难练。而中高级的琴曲多数也是比较舒缓、清雅的。所以总体上来讲,技巧上是筝更难学些。而在意境的追求上,琴与筝都需要下一番功夫,并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
(7)文化内涵
古琴堪称世界乐器之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有几十首直接与琴有关,有关古琴的题材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以及绘画作品中,《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镜花缘》中明确描述古琴(林黛玉抚琴、诸葛亮抚琴等),很多的词语、成语最初都是直接源自古琴。比如“阳春白雪”(来源于春秋时代古琴家师旷)、“高山流水”会“知音”(来源于春秋时琴师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得心应手”(来源于《列子》中师文弹琴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均弹琴:
《礼记》有云:“君子无敌不彻琴瑟。”(彻:本意撤除,撤去)早在春秋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尧、舜、周文王、周武王、伯牙、孔子、西施、赵飞燕、司马相如、卓文君、蔡邕、蔡文姬、曹植、嵇康、阮籍、李世民、李白、白居易、王维、欧阳修、苏轼、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李清照、朱熹、文天祥、明宁王朱权、清雍正帝、乾隆帝、谭嗣同等等历史名人都通晓古琴。
其中蔡邕、嵇康、苏轼、朱熹、冷谦等历史名人的古琴论著还留存于世。李白、白居易、韩愈、苏轼、李清照等人还写有许多有关古琴的诗作。
琴在历史上是修身养性、体现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乐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于三百五篇皆弦歌之”,他虚心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世的美谈和榜样。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相传孔子曾自作琴曲《幽兰》。古琴传世的经典样式中就有以孔子命名的“仲尼式”。
而古筝在我国古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筝的器形与古乐器瑟很有渊源,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时常见到对筝的描写,由于很多筝曲是直接从古典文艺作品中移植创作的,因而也具有较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5.为何古琴有那么多历代传世实物,而古筝却极罕见?
因为古琴的制作工艺特殊而复杂,制作工期较长,面板较厚且有漆胎保护。在古代,一张好琴往往是收藏者用重金收得,还有一些本身就是皇家官府监造制作的收藏的官琴,历代皇家贵族视若珍宝,所以能有不少传世实物。而筝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板身偏薄,又没有厚漆胎保护,使用寿命较短,再加之皇家贵族普遍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