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
前面章节讲,正言若反。圣人老子一直担心世人误解此部经典,苦口婆心的反复强调。
这一章是五千真言最后一章,圣人老子想要跟我们说些什么呢?一开始本来不想留下五千真言,可是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这么多。老子生怕世人看了不相信、看不懂,乃至误解了,就断了世人的慧命了。所以在此章一开始就说,信言真言不一定是华丽美丽的,而华丽浮华美丽的辞藻未必就是真言可信的。老子虽然如此自谦,但是整篇真言极其简洁雅正大美。
五千真言浑然一体,如同一幅山水画,学习此经典过程,如同在浏览观山水一样。天地大美而不言。五千真言是大美而不是不美。林则徐曾经说: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观《道德经》山水,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道德经》山水,需要前后相随,可以把九九八十一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可以得山水全貌。九九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道阴阳玄门天门,推门见山水。足不出户而见天下山水;不窥牖、见天道;不打开窗户门户,就可以见天道,看心中之山水;知一山水而知万水青山;知一世可以知万世;知一书可以知万书。可以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华严经》中讲:心如工画师,善画诸世间。心如工画师,也善于画世间山水。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什么是信言呢?为真实之言,为真言,为契入天道天理自然从本源流露出的语言文字。老子说此道本来无言,因为言语而显现。但老子我所说的,字字都从自性本心真心之中流露出来,契合天道,只是用一句句真言彰显大道之要妙而已,所以说信言不美。古人所写的文章,往往文以载道。即使是记录历史的《资治通鉴》当中,不乏许多阐释大道的语句。前面章节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信言从天道流露出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启迪众生的智慧。令人相信的话,往往不会太过于美,不会太好听。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前面章节讲,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不管什么满口轻易答应、轻易许诺,那么许诺太多了、处处流情,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兑现呢?比如春秋战国时候,秦国的张仪到处纵横游说,游说楚国和齐国断交,就送给楚怀王六百里土地,结果楚怀王利益熏心答应了,后来张仪欺诈他说只有六里地。
美言不信。什么是美言呢?为浮华华美华丽之言,往往停留在人之道,如巧言令色的巧言。前面讲,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世人以为美言很美,流连忘返,而越堕落越深。华美艳丽的语言文字,往往不够信实。并非从自性本心真心本源中流露出来,并不契合天道天理,而只是契入人之道。只是契合人的七情六欲罢了。虽然华美而不信实。
老子自己已经说了,大道如果可以言说,即并非真道。然而自己在这里却写了五千余字,岂不是语言文字吗?这是真道吗?既然有语言文字,则并非真道。
第一章中讲: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老子在前面已经讲了,大道虽然可以言说,可以写下来,但是并非真正的恒常之道。名字虽然可以起,比如起个道的名字,但是并非恒常的名字。可以起什么样的名字都可以,不可以住名字相。
全篇经文也只是承载大道的语言文字、器世界的文字罢了。无形无相的大道落入到五千真言之中,就局限在文字之中了。一个个的汉字如同一粒粒沙子、一块块石头那样堆积成高山;如同一滴滴水滴那样汇聚成江河湖海。文以载道,如果没有器世界的事物,没有有形的文字又无法承载大道。可以说是于相而离相。因为如果没有文字相,就无法展示承载大道。如果执着于相、局限在文字相之中,那么就迷失在其中,不见大道。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第一章已经讲很清楚了,常无名,观察无形大道的要妙;常有名,观察大道的形迹。在此章前后呼应,最后章节中解释后世的疑问。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于道者似乎不是很雄辩,而雄辩善辩者似乎并不善于道。前面章节讲:知我者希;吾道易知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既然世人很难知晓此道,很难知道得道者,那么再去雄辩也没有什么用。前面章节讲: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下等根器的人,听闻大道就会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