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
琴和筝的历史都非常悠久,为了区别其它乐器,故在前面加个“古”字,称为“古琴”、“古筝”。琴和筝除了是器乐外,更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古琴与古筝都是中国传统弹拨类乐器,但具体区别在哪里呢?在古代“琴”就是指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而“筝”就叫筝,也称“秦筝”。古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余年,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筝的出现要晚于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百余年。弦数不同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因此古琴共有七根弦,又称“七弦琴”。古筝最早以25弦筝为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十八根、二十一根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体积也比古琴大。音色不同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音域宽广,声音较为柔和,沉稳内敛。古琴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古筝按五声音阶排列,一弦一音。音域宽广,声音清脆悦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相较于古琴来说它的声音更加明亮,比较适合融入乐团合奏。它通过清脆委婉的音色与韵味来表达自己。外观不同古筝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根,二十一根,二十五根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古筝的型号通常用S-21来表示,S代表S形岳山,是由筝父徐振高发明,代表古筝长度是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古筝
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度),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琴
弹奏不同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右手基本指法有:勾、剔、抹、挑、托、擘、打、摘等。左手基本指法有:吟、猱、绰、注等等。弹奏时,右手能够同时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在右手拨弦、左手按弦取音时,可作往复摆动的“吟”、“猱”和上滑音“绰”、下滑音“注”等多种技巧奏法,从而形成古琴所特有的演奏风格。古琴的琴音有三类:散音、按音、泛音。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传承区分古琴有大量传世的古曲,如:《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欻乃》、《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等,均直接传承于古谱,仅明清两代就出版了以古琴专用“减字谱”形式印制的琴谱多达余部,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本的曲谱尚有余首。而筝的古谱较少,多以“工尺谱”形式记载,多见于各地域流传的民间曲牌。少数传承古曲,如《渔舟唱晚》应该是民国时期产生的,当代传播较广的筝曲多是近现代筝演奏家作曲家根据古琴的古曲名目、曲调及一些历史题材与现代曲目进行创作移植改编的,如著名筝曲《高山流水》、《秦桑曲》、《寒鸦戏水》、《西楚霸王》《临安遗恨》等。下面我们听一听古琴和古筝的声音对比古琴曲《流水》
古筝曲《高山流水》
古琴曲《广陵散》
古筝曲《战台风》
古琴至今在世界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中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实物,仅唐代古琴就有近20张,一些唐代古琴还能用于现今实际演奏。而筝的古代传世实物极为罕见,展出的多为根据出土文物(已不能弹奏)仿制。
这是由于古琴板壁更厚、有漆胎保护、制作工艺更复杂,因此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使用寿命可长达上千年。而筝的面底板壁皆薄,没有厚漆胎保护,弦多、张力大、琴体的负荷大,因此使用寿命短,所以筝基本没有能够用于现今演奏的传世古代实物。喜邻社区书院喜邻社区书院,以“和、雅”为宗旨,以社区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名家讲堂、民俗节庆、嘉礼仪轨、怡情雅集、兴趣社群、雅艺工坊、节气厨房、人文游学、慈善义工、共享公益,十大类运营内容,植入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体验,以社区生活作为纽带,将传统文化演绎成一种文而化之的生活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