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浙江青年琴师扎根乡村传承技艺婺城重新奏响

来源:古琴 时间:2024/10/2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3月10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梅溪畔,一曲悠悠的《醉渔唱晚》从青年琴师严纪飞细挑轻拨的指尖飞扬而出,飘荡在灿烂的春花中。美在韵味,美在古朴。

这是3月9至10日,“文化润富浙里最宋韵”发现和培育宋韵文化区域传承案例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省文联主办。

图一: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希桐琴箫馆展示的古琴制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摄

金华又称婺州,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南朝沈约登楼题《八咏诗》首开诗韵之风,又有南宋吕祖谦承理学而创婺学,还有李清照描写金华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诗句流传千年至今。同时,在婺学影响下,古婺州人薪火相传,创造出婺窑、婺剧、婺派古建等婺文化“明珠”,与越窑、徽戏等似一脉相承,却又自成体系,至今传承有序。

图二: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希桐琴箫馆制作古琴工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摄

图三: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希桐琴箫馆制作古琴工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摄

作为婺剧传??演奏乐器之一的古琴,又称瑶琴,琴身有头、颈、肩、腰、尾、足,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天,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据考证,古琴始于商周,盛于宋朝、至清末全国能琴者仅约百人。年,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年琴师严纪飞从16岁接触中国传统乐器,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并扎根在岩头村建起一家希桐琴箫馆,专门从事古琴制作和技艺传承。

图四: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希桐琴箫馆制作古琴工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摄

图五:青年琴师严纪飞在金华市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希桐琴箫馆传承古琴技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剑平摄

走进这家乡村琴箫馆,仿佛穿越千年,回到那琴瑟和鸣的年代。古朴的装饰,淡淡的桐木香,墙上整齐的挂着古琴制作各个流程的样本。严纪飞说,做一把好的古琴需要两年时间,从选材、定样式、制面板、挖槽腹、合琴胚、安附件、褙夏布、刮灰漆、髹糙漆、擦面漆、上琴弦等有多道工序,且只能在气候、室温、木材品质各方面条件合适的前提下,进行最合适的制作步骤。

古琴的演奏讲究散、泛、按,这些往往受演奏者的情感影响,将情感挥洒在指尖,拨动琴弦,流进旋律,人琴合一。这名青年琴师说,现在婺城知道古琴并且喜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了,学习古琴弹奏者小到刚上小学的学生,大到退休的老人,不同年龄段的都有,琴之乐者,可以观风教、悦情思、绝尘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