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陵琴社雅集。夜幕降临,梅岭新村一幢居民楼内胡姓人家,忽远忽近的恬静幽逸的琴音。年历史的古琴,从他家频频传出声音,注定不同凡响!弹琴的青年文质彬彬,双手肆意撩拨琴弦,陶醉神情下微微眯着双眼……
10多年了,他白天斫琴、晚上弹琴,苦练技艺,为复制一张年前的古琴。
琴置于古老的琴砖上,胡延椿弹奏琴曲。这张宋代古琴,北宋斫琴名家马希仁所制,与央视《国家宝藏》展示的落霞式“彩凤鸣歧”七弦琴价值相当。马希仁传世古琴仅两张,一张在外省博物馆收藏,一张就藏在他家。
他是广陵琴派十二代传人,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的胡滋甫的曾孙,38岁的胡延椿。生于古琴世家,需要承受的,常人很难体会。
尽管琴艺已被充分认可,比如,年国际民族器乐节器乐大赛古琴制作金奖,第四届香港紫荆杯国际华乐大赛演奏金奖,被聘为国际古琴学会常务理事,他觉得还不够。反复练琴,不断斫琴,让自己的技艺和修养提高、再提高。
从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开始就与古琴结缘,传到他这已是第5代。高祖胡鉴学琴于《蕉庵琴谱》作者秦维翰;曾祖胡滋甫为广陵琴社创始人之一;姑祖母胡兰从父学琴;祖父胡斗东师从父及其他琴家;父亲胡荫乾从父学琴。看广陵琴派传承谱系,胡门的琴艺传承一直是“人丁兴旺”。这在广陵琴派自清代以来各门的传承中算最好的。
他的父亲胡荫乾,也曾复制过这张宋代古琴。扬州人熟知的古琴名家、广陵琴派非遗传承人曹华、马维衡、朱正海等,也是当年的参与者。
胡荫乾、曹华(中)、马维衡(右)早年20多年前,胡荫乾带领徒弟几人几经周折找来几百年前的老杉木,仿宋琴做出了广陵琴派新时代第一张古琴——“七星琴”。作为广陵琴派新时代斫琴的开山之作,珍藏于广陵琴派史料博物馆。然而,年,制作完成古琴没多久,52岁的胡荫乾突发重病去世,那年胡延椿才16岁。
这些年,胡延椿常去广陵琴派史料博物馆看“七星琴”,有时还要抱着合影。生于古琴世家,祖辈和父辈特别关照下,从小耳濡目染,胡延椿算得上古琴方面的“良材”。但父亲胡荫乾辞世后,他主要精力还放在为了生计找工作。胡门的外姓弟子十分着急,上门劝说,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外姓弟子也能很好地传承,意义不一样。
而对一名刚刚痛失慈父的16岁中学生来说,在那个众人傻傻分不清古琴与古筝的年月,为自己的将来考学、找一份工作,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胡延椿的记忆中,胡家曾家藏十三张半老琴,后来为了生活逐一变卖等,最后仅剩一张留在胡家。
几年后的某一天,胡延椿突然意识到:错了!
他回想当年,十年浩劫后的扬州城连一张像样的琴都难找,耄耋之年的爷爷胡斗东率人修复破损的古琴、教授有志青年;印染厂做机修工的父亲,下班后钻进密室,翻开当时被称为“四旧”的古琴谱,胆战心惊地传承着琴艺。如果传承在自己手上断掉,太可惜了,他甚至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回头又好好学琴,求学于胡门弟子曹华、马维衡等名家。他说,这些年虽然进步不算太快,但每天都在坚持。最难时,弹到手抽筋,手指一碰弦就疼。年,古琴成功申请世界非遗;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曲“太古遗音”,让古琴为世人广泛认知。此时,在广陵琴派诞生地默默坚守的青年胡延椿,渐渐感觉到古琴的机会来了,自己总算没白熬。
他开始自己做琴。
凭对父亲做琴的碎片记忆、父亲遗留的斫琴笔记,还有与其他琴人交流。第一张琴,用了约3年时间。斫琴是门手艺,从选材,到制作木胚,再到做漆、上弦调音,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琴的品质。
小时候常听姑祖母、父亲弹琴,家里还有一张老琴,他庆幸自己听过真正的古琴音,知道发出什么样声音的琴算得上好琴。斫琴技艺中,以最关键的琴身腹布空间布局为例,面板与底板最佳距离是多少,不同音区面板以多厚为宜……这些他要一遍接一遍地试。
机械化的大背景下,流水线出来的“厂琴”进入了学琴人的生活。胡延椿仍坚持手工刨铲琴木,为保证琴的音质,也为在尝试中做出更好的琴。做一张好琴要三四年时间。他说,只有真正“善斫”了,才有能力做出近似于那张宋琴音色的琴。
有人说,古琴的魅力在于“一琴一味”。不同人弹同一张琴,同一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弹同一张琴,弹奏出的意境都有差别。
作为传承人,胡延椿努力从细微的差别中摸索总结出广陵琴派及胡门琴艺的精髓所在。当年,广陵琴社名家张子谦率先走出扬州到了上海,晚年又去了天津。作为广陵琴派“走出去”与其他琴派交流融合的代表,张子谦的门徒遍及各地,其中包括名家戴晓莲。
胡延椿又拜表姑戴晓莲为师。这与胡门前辈的琴艺探索一脉相承。他的曾祖父祖父,当年无不在广陵琴派多位名家门下学琴,还通过学天文地理、琴棋书画等知识提升艺术修养。
在他看来,前一阶段学琴,偏重传承;后一阶段,则偏重今后的发展。将来的某一天,或许需要他走得更远。近来,他准备带着“胡氏琴堂”的招牌重返祖辈的居住地东关街,传播古琴文化与技艺。胡延椿说,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他真切体会到了古琴“悦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