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琴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7月16日下午两点,东南大学“探访虞山古琴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位于常熟甸桥的吟一阁古琴工作室,采访常熟虞山琴派传承人、著名琴家陈尉华女士,向她了解古琴文化及常熟虞山琴派。
图为陈尉华女士接受实践团采访,讲述古琴文化。东南大学通讯员徐心瑜供图
虞山琴派是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自明至清,多年盛传不衰,享有“古音正宗”之誉。
年,陈尉华女士同翁廋苍等前辈一起策划恢复成立常熟虞山琴社,成为虞山琴社最早的琴人之一。她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不同年龄段的优秀琴人。
泠泠琴川,不解之源
在陈尉华女士的介绍下,实践团了解到,常熟有七条东西横贯常熟的平行小河,七条小河又汇入一条南北向的主河道——琴河,整个城市酷似一架古琴,而七条小河便是琴上的七条琴弦。
而“青山”虞山脚下有一泓清泉,名叫焦尾泉,取自而东汉著名琴家蔡邕“焦尾琴”的典故,而焦尾泉则恰好在“琴”的尾端。这是世间难得一见的地理奇观。常熟被誉为“古琴之乡”除了它是虞山琴派的发源地,也因为这山川形胜的巧合。
与琴结缘,幸遇恩师
陈尉华女士说她因修琴与翁瘦苍先生相识,最先成为了翁瘦苍先生的学生。后来得到龚一先生的赏识,到上海跟随龚一先生学琴。“如果说,翁瘦苍带我入门了,那么我从龚老师的身上,我深深感觉到古琴原来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不是我们看见的那么暮气沉沉。古琴其实是一朵非常非我到常美丽的花朵。”陈尉华女士说。
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陈尉华女士在龚一先生的介绍,正式拜上海的张子谦老先生为师,之后也得到过古琴宗师吴景略先生的悉心指导。
“我跟了四位老师,其中三位都是老人,年纪都挺大的,我跟的三位老先生,我从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跟着他们我不仅是学琴,他们身上会带给你另一种人格的魅力,就是谦谦君子。还有就是老先生对于琴的理解,不是用几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就是一种意会。你在他前边,他跟你对弹,你能感受到琴究竟是什么。就是你要长年累月地去感受,才能悟出来原来是这个。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既美丽又古朴,既闪亮又内敛,它是两种力量皆备的一种形式。”陈尉华女士说。
琴之变迁,新旧交替
在谈到古琴的变化与创新时,关于如何平衡好古曲与现代曲的关系的问题,实践团请陈尉华女士表达了她自己的看法。陈尉华女士认为创新与传统,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的。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下的生活的元素。历朝历代的琴曲一直都在创新,那是现在所谓的传统,而现在所谓的创新一两百年以后也会变为传统。
“古琴演奏方式一直在变化,就是说我们的古琴先辈们一直在创新。我相信创新的不只是这些,但能够存留下来的就是这些。创新就是创新,不用去平衡它,就是这么简单。”现在的琴人弹琴,因为媒体的发展,有录音有视频,越来越同质化,这是一个文化同质化的年代。
陈尉华女士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质化文化的时代必将到来,但是保留一些原来的风貌,是非常珍贵的。作为古琴的传承者,既要保持古琴其本来的韵味,也要符合当代的趋势。
琴之雅韵,传承之志
最后,实践团向陈尉华女士请教对东南大学的传承项目——梅庵派古琴艺术的意见。陈尉华女士说,作为梅庵派古琴的发祥地,东南大学有如此深厚的琴学渊源,现在又得到教育部认定作为文化传承基地,东大学子当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在传承梅庵派古琴艺术的基础上,继承梅庵精神,吸取各门派的古琴艺术养分,形成当代独有的梅庵琴风,期待东南古琴传承基地通过学子们的努力,在中国琴坛,开出一朵极其美丽的花朵。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请求陈尉华女士弹奏了一首《渔樵问答》。琴音曲意悠长,优美清逸,给人一种飘逸洒脱之感。
演奏后,陈尉华女士还邀请两个实践团队员去尝试弹奏古琴,并且讲解了两种最为简单的指法,勾和挑,并且告诉实践团成员弹奏的时候不能一个接着一个音,而是应当留有余地,感受弦颤动时的绵长韵味。
这次采访令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陈尉华老师对古琴的了解与热爱,以及她常熟虞山琴派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认识。也看到了在现代的环境下,琴人对古琴这种传统乐器发展的思索与尝试,令人尊敬。
图为陈尉华女士弹奏《渔樵问答》。东南大学通讯员徐心瑜供图
知否青年说整合自中青校园、东南大学(通讯员:徐心瑜)
往期推荐:
三下乡|重庆大学生义务为老人拍照,以行动投身社区公益
三下乡|走进实验室,四川大学生助力桑叶降糖饼干的研发
三下乡|江苏医院,助力妇幼保健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