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宛转悠扬的古琴声,在藏着整个贵州地质变迁史的博物馆里与上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相遇”……近日,“古琴唤醒贵州龙——暨文学、音乐、科普融合沉浸式创意活动”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举行。活动通过图书赠送、古琴演奏、科普讲解的形式,让现场观众在古琴声中聆听贵州地质故事。
活动现场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贵州地质文联、贵州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贵州科创协会)、贵州省地质学会、贵阳孔学堂及溪山琴社、桐和琴社及《杜鹃花》编辑部等组织开展。
捐赠图书
现场,贵州地质文联、贵州地质学会、贵州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贵州科创协会)、贵阳孔学堂等单位,向地质博物馆捐赠《历程:地质队员的扶贫岁月》《中国天眼:FAST探秘》《贵州地质——贵州地质博物馆开馆纪念专号(年第四期)》《七弦风华——当代中国古琴名家访谈录》等书籍。
地质博物馆向捐赠单位赠送馆徽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大自然瑰宝的展馆,同时也是一所沉淀人类文化的图书馆。”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陈跃康在捐赠图书时表示,希望通过各单位捐赠的科普、艺术、文化类书籍,为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注入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内涵。
观众拍摄古琴演奏
捐赠仪式后,孔学堂溪山琴社、桐和琴社的成员们,在数亿年前的化石标本前,奏响传承千年的古琴之音。从节奏轻快的《神人畅》到婉转曼妙的《流水》,从明朗高雅《忆故人》到余韵悠扬的《桃夭》……一首首余音悠远的古琴曲,让观众犹如“穿越”漫长的地质时空,回到了数千年前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弹琴而歌的闲适意境当中。
长笛与古琴表演
除了纯古琴演奏,溪山琴社的演员们还展示了“长笛+古琴”与“古诗词+古琴”的融合创意表演,意境更是空灵悠远。
“进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最先看见的‘镇馆之宝’就是序厅墙上面积达平方米的大型国宝级原版海百合化石……”古琴演奏结束后,地质博物馆讲解员为大家分享了从大约6、7亿年前的远古贵州海底生态,到如今矿产富饶的多彩贵州地质变迁史。
讲解员科普贵州地质史
“此次活动是创新展示贵州资源与优势,传承贵州自然文化,宣传绿色生态贵州、美丽多彩贵州,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尝试。今后省地质博物馆就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不断开发文化产品,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为满足社会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员、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安成祥说。
原标题:《文化
当古琴“遇见”化石……一场沉浸式体验的演奏在这里上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