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大奸雄曹操作《观沧海》,气势磅礴,为不世之作,大家都觉得好。于是,就有人谱了一首瑟曲。由当时的优伶演唱。由于《观沧海》中第一句是“东临碣石”,所以这个曲子就被成为《碣石调》。在两晋、南北朝时,是宫廷中最常见曲调之一。
碣石山,在河北省昌黎县境内。“碣”字的字义是指圆顶的石碑,圆顶的石碑其实就是墓碑。之所以叫作碣石山,传说古碣石山余脉有一块柱状的石头,很像一块高高的石碑,当地人就把它称为碣石。碣石山就在渤海岸边,曹操诗中第一句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惜这块石头在汉末逐渐沉没海中,现在已无法看到。
《碣石调·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创作的一首古琴曲,曲调清丽委婉。这个丘明不是写《左传》那个丘明,两个人差了好几百年。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所作。孔丘先生除了是一位大教育家、美食家,他还是一位音乐达人。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对他的写照。据说孔子痴迷于《韶乐》,就连他最喜欢吃的红烧肉也吃不出味道了。孔子是很喜欢美食的,那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生动的描绘了孔子对美食的崇高追求。可是,在美妙的音乐面前,美食也失去了吸引力。蔡邕在《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到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兰花原是群芳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了《幽兰》,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
这是一首仅存的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这是一部唐代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一名《猗兰》”。后面介绍曲作者丘明:丘公字明,会稽人也。可能就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那个会稽。
我觉得,这首曲子即便是孔子所谱,名字也是后人改的。因为孔子那个年代,曹操还没有出生,更没有写出那首气势磅礴的《观沧海》。
不过,这首曲子在古代的地位很高。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白居易自然是一位大才子,音乐天赋也很高。听人家弹琵琶就能潸然泪下,更何况是这首著名的《碣石调幽兰》呢。
我听了几遍曲子,自认为真的没有音乐细胞。除了感觉曲调清幽,却听不出空谷幽兰的意味。就是听《韶乐》,自然也达不到孔圣人“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可能现代的演奏方式不能还原古代的意境。不过,两者比较起来,还是《韶乐》动听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