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古人弹奏古琴的讲究:环境、对象,还有仪式。这些方面的讲究,说白了,是期望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即所谓入境。
那么这些讲究具体是什么呢?本文就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琴友们。
第一:尘外的向往——环境的讲究
“十四宜弹”之说,其中后十一宜是讲环境的。古人对此有一定的要求,一是要氛围,二是要静。例如清代江钰,曾在黄山山岭间数年弹奏,天地有大美,黄山的日出、云海和松涛,滋养了他的琴心与琴声。情到深处,他便请来采炭人从悬崖上放缒而下,在他弹琴的崖壁上方刻上“荔田弹琴处”的方丈大字。于山巅绝峰处的动缦操弦,具有超拔高迈的意象,这是琴人的梦想。又例如,明徐青山在《溪山琴况》“古”一项中说:“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松,风声簌簌,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大多数的琴人只能在居住之地,寻找或营造循世脱俗的意境。
总的来说,弹琴环境要静、雅、幽有超然物外之感,才有助于使人在不受外扰、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第二:知音的寻觅——对象的讲究
抚琴对抚琴“对象”也有一定的要求,文人抚琴一直都在寻找能够与之产生共鸣的弹琴对象。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性格。正是因为人的性格如此多样,所以我们想要找到一个知音才那么难。
琴界中有关知音最为传颂的便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琴为心声,钟子期在琴声中读懂了俞伯牙的胸怀和志向,这样的知音可遇而不可求。觅得知音的俞伯牙让后人羡慕了两千年。又例如成语“对牛弹琴”出自汉代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说明这错不在牛,错在公明仪,弹琴找错了对象。
抚琴找对了对象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琴声一方面是为了知音,另一方面是体现出文人的自爱,也体现出文人们不愿以琴谋名利,不肯携琴出入功利场,只求知音之遇,盼听懂心声之人,是文人们卓然不群的外在表现。
第三:心境的自求——仪式的讲究
古人在弹琴前营造心境除了靠环境、对象等外在条件外,还会用一定的仪式来内求。
古人在弹琴前通常用沐浴、宽衣、焚香等仪式来表达对古琴的敬畏之心。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意远。养好了心,有好的心境,所有的外在环境、对象、形式要求都是可以超越的。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识全套资料包,回复领取,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