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南充9县(市、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协办,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以“云端非遗进万家·南充文旅又出发”为宣传口号的年南充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周大型直播推介活动,将于6月10日至13日在全市9县(市、区)陆续开展。
据介绍,南充市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3项,位居全省前列。
顺庆区
顺庆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流连于蕴含着三国文化的陈寿旧居、万卷楼等景点,你可以欣赏到李氏制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韵味,也可以品尝到川北凉粉、弋氏麻饼等特色美食的韵味。
李氏制古琴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一曲《秋风词》缓缓弹来,铮铮的琴音、悠悠的歌声飘出板房。李氏制古琴传承了伏羲式古琴的技艺,在四川境内非常有名。
李氏制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即木质要轻、木材要松透、要有脆性、打磨后要光滑。泡桐、青桐、杉木等木质松软、纹理自然的木材均可制琴,太硬的料制琴后没有弹性,不利于振动,发音效果差。“完成一张古琴的制作,需经多道大大小小的工序。”传承人李军伟说。
弋麻饼
说起麻饼这种传统名小吃,在我国也算是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南充本土,“弋麻饼”的历史也可谓是源远流长。皮子薄、心子大,放入嘴里后轻咬一口,感觉入口酥松,外脆内嫩,滋味浓郁而鲜明……作为川东北特色传统小吃,弋麻饼不单单是一道美食,更代表着一种儿时的记忆。
单看弋麻饼的包装,可以说是颇接地气,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纸张。其口味也是传统的老味道,香酥可口,吃完回味悠长。弋麻饼的特点之一就是制作繁琐,从选料到配料,从制酥到制皮面……其间25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对原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的要求都相当严格。
高坪区
高坪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在这里,有着传承千年的丝绸风韵。走进高坪,不妨去鹤鸣山听听那悠悠晨钟,去传习馆看看那精美的高坪竹编,还有烟山冬菜、过江龙牛肉……
高坪竹编
高坪区竹木资源丰富,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高坪区在竹编艺术上大做文章,从生活用品发展到艺术用品,逐渐走上了精湛的艺术竹编之路。
年,高坪区招商引资,万学和家人来到了南充,万学便开始着手传授竹编技艺。她将乡里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聚集起来,带领他们把一根根寻常的农家竹制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如今,通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万学等各方努力,竹编工艺在这里开枝散叶,为传统竹编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烟山冬菜
冬菜白露播种,立春收获,因其生长季节在冬季,所以称为“冬菜”。腌制后的冬菜成品浓香扑鼻,鲜嫩脆爽,素有“菜味精”之美誉。“冬菜制作工艺复杂。精选上好冬菜腌制,装坛密封,日晒夜露,自然发酵三年后才窖熟开坛。”数百年来,烟山冬菜获得历史的垂青,独揽多项荣誉。
每坛冬菜在制作时都选用上等优质冬菜,配以多种天然香料腌制,剪用其嫩芽,入池腌制,然后起池上围堆,榨去卤涩水,拌以香料,入罐密封。一年后装坛,再任其日晒夜露,自然发酵,陈年开坛食用。如今,在传承人卢革新的努力下,传统腌制技艺正逐渐发展起来,烟山冬菜香飘更远。
嘉陵区
“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世界长寿之乡”,嘉陵“三乡”美誉早已闻名八方。一片桑叶,带动桑茶产业发展;一根蚕丝,编织丝纺服装产业集群;一方山水,打造长寿产业蓝图。
六合丝绸
桑茶
嘉陵区全年无霜期天,四季宜农,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
目前,嘉陵区桑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种植农户已经超过1.5万户,建成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8个,拥有优质高产品种12个,拥有国内首条0吨桑茶、桑粉生产线,并成功建立了向仲怀院士工作站、南充桑产业创新技术研究院。日前,嘉陵区申报的“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成功通过材料审核和专家评审,将进一步擦亮嘉陵区“中国桑茶之乡”金字招牌。
手工土猪腊肉
据《南充县志》载,凤垭山手工土猪腊肉盛于明代。每年农历“小寒”前后,家家户户杀年猪,为了方便储存富余的猪肉、同时保持猪肉的美味,便开始制作腊肉。
凤垭山手工土猪腊肉第一代传承人严银元,用青饲料喂养土猪、遵循传统古法熏制腊肉,除自家食用,也拿到集市售卖,颇受乡邻喜爱。历经四代传承后,凤垭山手工土猪腊肉从里坝镇、凤垭山山区到嘉陵市区,再到整个南充城区,逐渐在南充市腊肉品牌中独树一帜。
(南充晚报记者文秀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