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浅析琴曲忆故人音乐结构特点悦文天下

来源:古琴 时间:2022/9/20
去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014/7534559.html

「来源:|古琴私语ID:guqinsiyu」

一、琴曲《忆故人》及其混合性音乐结构

(一)曲子渊源

《忆故人》又名《空山忆故人》,是广为流传的现代古琴名曲。此曲原是现代琴家彭祉卿(公元年-年)的家传秘谱——《理琴轩旧谱》中的一首曲子,经彭祉卿整理,方才流传世间。现代著名广陵派琴家张子谦(年-年)先生曾亲得彭祉卿传授,之后于年将琴谱公之于《今虞琴刊》。由于条件所限,彭先生没能留下录音,因此张子谦先生的演奏版本应该是最接近于传谱者的。本文所用谱例即为张子谦先生传授,成公亮先生手写记谱的版本。

点击聆听

《忆故人》以其柔美婉转的旋律、浓郁深沉的韵味深得琴人们的喜爱。其音乐内涵丰富,旋律灵动婉转、柔中见刚,且琴曲中多用缓慢的下滑音,犹如思绪的连绵往复,表现出在山野间独自思念远方友人,亦或追思逝去亲朋的一片深情。

(二)琴曲中的混合性音乐结构

音乐结构,属于音乐创作的形式范畴,而形式美中又包括了音乐的“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音乐是“显结构类型”——以结构组织轮廓清晰见长;另一些则为“隐结构类型”--结构连绵或处于隐蔽状态,更强调音乐的“语言美”。还有一些音乐,由于表现内容不同,时而突出“结构美”,时而突出“语言美”,即“显结构”与“隐结构”的结合,即混合性结构。

琴曲的结构有自己的特点,大多数琴曲结构都类似中国画,是“散点透视”型。这与西方音乐大多以呈示——展开——再现的结构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由于二者的音乐核心不同。西方音乐的核心是主题,围绕1、2个基本主体重复、发展、变化;而中国琴乐核心则是气韵凝聚的线条,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散自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那些美好音乐旋律线条的陈述应如“行云流水”般自如灵动。因此,琴乐的结构的基本特点是“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琴曲的结构是散漫无章、毫无头绪的。大部分琴曲都是“显结构”和“隐结构”的混用——即“显”中有“隐”,“隐”中有“显”的混合性结构。《忆故人》即是一首具有“混合性”结构的代表琴曲。

二、《忆故人》中的显结构特点

有些民间音乐和人文音乐体裁,具有约定俗成的固定陈述模式,这些陈述模式对于熟悉的听众来说,也属于显结构。对于人文音乐中的琴曲来说,通常是“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回落--散出”这样迂回发展的结构形式。民间的通俗说法就是“引子--起--承--转--合--尾声”。通过对《忆故人》音乐材料及整体结构出的分析,可以发现它是一首少见的“拘衡对称”形式的“显结构”乐曲。其结构图如下:

第一段(A):由散起、入调两部分组成。散起部分均为泛音,音色清透飘渺,营造出空山幽谷一片静谧的氛围。入调时,失去了稳定的节拍和简明的句法,音乐进入了情感激动、思绪起伏的散板。在入调的材料上,后半部分由前半部分引申变化而成。这一段落的调性很不稳定,常在D商、G徵间游离,犹如带出了万千思绪。

第二段(B):这是由一个2小节的呈示乐句发展成的段落,缓缓而起的呈示句后紧接着四个由左手带起空弦和按音构成的“放合”短句,围绕呈示句句末的徵音作强调肯定达21拍,不断反复以表现缠绵动人的情思。(见谱例1)

第三段(C)在音乐材料上,第三段以第二段第15小节开始的新材料为起点,形成一个新的短小段落(见谱例2)。第三段从第6小节回到了第二段的减缩呈示句材料,并同样紧接“放合”句。

第二段第15小节开始的新材料:

第三段旋律开始部分:

第四段(C1):是第三段材料的变奏,以激越的双音、浓烈的情绪,使乐曲达到高潮,继而在情绪下落过程中,出现韵味浓郁的吟诵式乐句,犹如倾诉哀思,十分感人。这一段的旋律较其它段落有较大发展和起伏,段尾同样出现“放合”句,长达31拍。

第五段(B1):作为第二段呈示材料的变化,段尾的“放合”句经过较大扩充后仍同到商音结束。

第六段(A1):尾段实则是第一段的变化重复,节奏上也使用了第一段的散板形式。在音乐材料和音色上,这一段的前半部分与第一段的前半部分形成倒置,因此更加完整地体现了全曲音乐材料上的“均衡对称”结构形式。

三、《忆故人》中的隐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线条音乐,以突出音乐“语言美”为特征。因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往往并不过多的注重结构方面的设计精巧,而更注重旋律、旋法方面音乐语言的艺术表现。因此,只有将音乐的整体框架结构“隐”去或使之变得松散模糊,旋律与细节的美才能更自由、充分的发挥出来。但,“隐结构”不代表“无结构”,只不过结构的技巧被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下面是构成“隐结构”的几种原因:

(一)音乐整体布局的不确定性

《忆故人》在整体结构上虽然是“均衡对称式”的显结构,但其在听觉效果上却给人缠绵不断、依依往复之感,让听众感到其结构并不一分明显。这是因为《忆故人》并非一首按照固定曲式结构设计的乐曲,它所用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回落--散出”的音乐布局也只是反映出音乐整体的起伏和陈述逻辑的大致规律。一如文学语言中所形容的“一唱三叹”或“一波三折”,这里泛指那些不是通过一次性陈述或一次性高潮就能抒发尽情怀的音乐结构。这些套式一般只能给人大体上的音乐进行和逻辑暗示,并无十分明确或固定的曲式结构模式,所以音乐的整体陈述可以处理的十分随机和富于弹性,包含有即兴性的成分,带有隐结构的特征。

(二)渐变式的速度布局

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节奏与西方音乐的速度节奏在使用习惯与审美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别。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段落间的速度对比,还是主题、动机间的对比,常常采用比较鲜明的对比、并置方式。中国传统音乐的速度节奏则不同,它们以事物自然的发生、发展逻辑进行布局,而非人为的精心设计。除少数戏曲音乐外,大多采用渐变式的发展方式。这种渐变的时值布局首先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因而更容易与听众感受音乐的心理过程、心理节奏变换同步。渐变式的速度布局虽然较西方的速度并置缺少对比,容易给人造成“段分性”不明确的印象,但因其连贯性强的特点,常给人“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的整体美感。

《忆故人》一曲采用的“散起--入调--入慢--复起--回落--散出”的速度布局就是渐变式速度布局的最好例子。该曲由散板起,而后变成慢板,并逐渐加速,节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正好经历了从“散--慢--快”,又从“快--慢--散”的逐渐回归的过程。这种速度布局使乐曲的结构带有浑然一体的效果,因此具有隐结构的特点。

(三)段落框架的模糊

琴曲的音乐语言结构通常是散文式长短交错的乐句结构,不均衡律动的自由节奏。因此,音乐并没有严格的按等分节奏来记拍,也不会以音乐的时值比例关系为依据来组织音乐,自始而终只有自由的弹性节奏和旋律线条陈述。《忆故人》中的非小节性、非规范性的乐句就有很多,如第二段中的放合句只有4小节,但时值长达21拍,因此无法按小节划分。这是造成段落内乐句无法清晰划分的首要原因。

其次,《忆故人》一曲中从未强调句头、段头材料的对比、重复和再现,即使第六段也是第一段的倒影再现,段头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任何段头、句头的进入会比句尾的进入醒目的多。因而《忆故人》的乐句材料主要是展衍式的,如第三段的材料使用的是第二段呈示部的减缩材料,第四段是第三段的变奏,并且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都作了“合尾”处理。所以,这样的曲式结构,就很容易给人以段落、句逗模糊的印象。

四、结语

《忆故人》一曲的宏观段落划分明确,是显结构。但段落内的次级结构,无论在局部性的旋律装饰还是局部性的结构扩充或缩减都并不统一、固定,因而给人结构映象较模糊。这是“显结构”和“隐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无论“显结构”强调的“结构美”还是“隐结构”强调的“语言美”都完美的融合在琴曲《忆故人》中,使之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中最精彩的“韵味”。

推荐一本好书

↓↓↓

发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