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当前,数字技术正重新编织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而来的数字艺术也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潮流方向。
在广州文交会现场,由广东省粤港澳促进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展”,展出了7件来自北京、广州、香港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涉及装置、影像、水墨等多个门类,从不同的度探讨了科技对于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
展出作品王培生《戴森球》
展览现场,由亚洲数字艺术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创作的长达13.75米的《技术史地图》宏大且气势磅礴,这是邱志杰历时十余年创作的《寰宇全图》系列中的“数字科技部分”。
邱志杰《技术史地图》
在画面上,邱志杰将事物、事件、观念等融合在一起,以山水笔墨的方式,将天文、物理、能源、医学等技术发展史精妙表现。地图,是一种谱系,通过这样的呈现方式展现了艺术家看待世界和科技发展的独特视角。
不仅如此,这件作品背后还有着5G、AR技术的结合,观众只需通过用手机打开“寰宇全图”APP,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地图”,边走边寻找作品上不同的识别区域,就能一览精彩有趣的3D场景。
参与制作韵味悠长的古琴音乐,也能在本次展览轻松“达成”。来自香港的艺术家魏冰的作品《琴与人的交互1号》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古琴音乐及其特有的记谱法——减字谱,是基于计算机、数字投影技术、视频捕捉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的一套系统。自唐代以来,古琴正是依靠减字谱流传至今,并且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展。“古代文人提倡修习琴棋书画,其中的‘琴’便是古琴。将古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是这件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的灵感缘起和现实意义之所在。”魏冰说道。
艺术家魏冰在作品《琴与人的交互1号》中
作品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通过多媒体交互的方式,邀请观众参与到从古琴减字谱到古琴音乐的转化过程当中来。参与者可以依照指引或是自己的喜好在沉浸空间内移动,作品将跟随观众的脚步发出古琴的琴声,由此体验由于交互的不同所产生琴曲的不同,也能近距离感知古琴这一乐器的魅力。
展出作品《奇幻放映厅》作者:回环HUIHUAN艺术小组
主办方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多样。希望本次展览能以科技+当代艺术的前沿探讨为观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图片、视频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素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