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温柔——解读曾冬之《唐诗素描》
文
唐琬晴
接触“曾冬”这个名字,是从一本杂志开始。
在一次旅途中,百无聊赖时顺手拿起了前排座位的一本杂志,在翻看时不经意看到了一篇名为《穿越时空的温柔》的文章,文中介绍了湖南籍作家曾冬编著的《唐诗素描》,描述了作者以唐诗原诗为载体,在通过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散文的形式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瞬时便被散文迷住了,当时我便记住了那个名字——曾冬。
年8月20日,是《建滔时代》十周年庆暨年记者交流会的喜庆日子,我接过集团编辑部沉甸甸的爱——一本曾冬的《唐诗素描》,收到这份“建滔时代资深人”殊荣的神秘礼物,让我喜出望外。书中那些无比纯粹、唯美的文段,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无比陶醉。
曾冬的文字表达,就像素描用明暗表现的手法一样,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描绘出一个浪漫多情的尘世。例如李白的《乌夜啼》原诗描述的是归鸟枝啼、离别之男怨女恨,通过对环境的描述,在自然景物中对气氛的渲染,引发读者的无限愁绪。而作者表现情的时候,写如炊烟的碧纱,写关中女子的牵挂,写男子的背影,写在如光的月色下,一条道路等着归家的征夫……这些语言饱醮相思、爱恋之情,写得浓而不腻。
作者曾冬在对唐诗的解读里,总有无尽的诗意。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的诗句,在曾冬的笔下却是这样描绘的:
“这些亭外走动的、叶片上停伫的、天空里流动的,都是迷惘的心情吗?都是杂乱无章的离愁吗?今夜,无数颗星星升起,无数颗星星坠落!今夜的眼泪,打湿了轻烟和云朵……”
多么安静的夜啊!
其中“寂寞离亭掩”,曾冬又用笔墨把夜晚涂抹得那样的宁静和幽怨:
“那座亭子,空空的,只留下了寂寞,留下了一枝折断的柳条,一只摔碎的酒杯。松开手,你握过的痕迹清晰可见;你说过的话,依然栖息在亭梁上,不忍离去!
我的牵挂,沿着你消失的小路,逶迤而行。
月光会是今年的第一场雪吗?江河和山峦,在今夜被寒冷覆盖;一个孤单的身影,在今夜被月光覆盖!”
一段夜色中的别离,在曾冬的内心世界里朦胧又清晰,他通过无限的想象,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把读者的情感一点点揉碎,并让人进入到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里。《唐诗素描》借助原诗为载体,曾冬在准确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几乎都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现代散文的形式去诠释传统的唐诗,那是另一种境界的表现手法。
又如王维的《竹里馆》原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创作的。当时的创作背景是: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寂寞的情怀。人是在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而在曾冬的笔下,《竹里馆》原诗便以散文的形式层层化开,那些自然的宁静清幽和人的恬静、无所求境界又跃然纸上:
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寂寞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籁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陨落。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
多少美妙的词句啊,仿佛置身于其中,整个世界都穿越了!
“一样的唐诗,不一样的诠释。”在《唐诗素描》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师张淑平的一幅幅精美典雅的国画穿插其中,诗、画、印的有机结合,带给读者一股清雅宁静的阅读体验,让人爱之切切、爱不释手。
如此,捧起《唐诗素描》,读者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字单纯的解读,而是会沉醉于意境中,生出别样的情怀,让人细细咀嚼、回味。曾冬相当擅长对文字的把玩,时而寥寥数笔,时而浓墨重彩,把诸如星夜、弯月、寒鸦、孤舟等景物一一呈现,又轻弹曲韵,把离愁别恨,落寞哀伤等心境逐一点染,通过文字的渲染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然,自此以来唐诗传统教学中的严谨,与曾冬笔下所营造的格调迥然相异;然而,曾冬用现代散文的形式对传统唐诗的精妙解读,恰恰更能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文字的张力进一步拓展了唐诗的意境,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中国教育学会“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课题组”为何将《唐诗素描》推荐为意境描绘的示范读本了。
《唐诗素描》从内容到装帧设计,均让人耳目一新,其中精美的国画插图也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更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诗词的美。《唐诗素描》连续多年被多个省市选用为《语文》教材,作为创新作文的经典范文,而被多次重印,一版再版,这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