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先河古琴古琴调式介绍

来源:古琴 时间:2024/11/1

在古代,由于定弦立调的依据不同,对均、调、音词义的理解不同,又没有绝对音高、音名、唱名、调性、调式的概念,所以定弦立调的名目繁多,相当混杂,许多不同名称的定弦法,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传统琴曲中常见的定弦法只有五种,即正调、慢角调、蕤宾调、慢宫调、清商调;另有四种特殊的定弦法,即慢商调、黄钟宫调、凄凉调、侧商调,一共有九种。在这九种定弦法中,正调用得最多,自南宋以来,普遍使用正调定弦,其他各调,都是从正调转变来的。正调七条弦的散弦音高是C、D、F、G、A、C、d,这是现时国内琴家普遍承认的音高标准。这个标准,是建国后逐步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当然,在理论上也是受黄钟相当于C音的影响,王光祈先生在《翻译琴谱之研究》中,对中吕均(正调)的《平沙落雁》也是译为F调。

在九种定弦法中,对于“正弄”的五个调子,定弦法和调性是一致的,则按常规用升降号表示调性,按“紧角为宫”或“慢宫为角”的办法,调整琴弦。而这五个调,五声音阶完整,转轸调弦比较规律,一六弦、二七弦同声相应。对于“侧弄”,即不转弦而换调,或者说利用正调定弦,弹奏其他调门,则在F音的弦序位置上加注本位符号表示正调定弦,至于曲调的调号,则按常规记写。

对于四种特殊的定弦法,龚一先生命名为《广陵散》弦式、《胡笳》弦式、《离骚》弦式、《古怨》弦式,是很确切、很恰当的;当然也可按其定弦法和调性叫C外调、bB外调、D外调。所谓外调,或者是五声音阶不够完整,或者是转轸调弦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是定弦法和调性不够一致。外调是为了适应某些特殊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外调,则于乐谱开始的地方,画出一小段,用升降号表示调性,用音符标出各条弦的实际音高,再按常规记写曲调。

由于古琴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定弦立调实际上是调整小三度的位置,常用“紧角为宫”或“慢宫为角”的办法。而五线谱是为适应七声音阶而制定的,转调实际上是调整半音的位置,常用“升fa为si”或“降si为fa”的办法,两者是不完全吻合的。以C调为例,谱上降si而琴上却需紧角,谱上升fa而琴上却是慢宫,这是必须注意到的。

今以谱表表示各种定弦法,并以正调为准,用文字说明紧慢某某弦,一般都是升降半音,有紧慢全音者,加注“全”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1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