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古琴琴曲中,由于调性的不同,古琴的定弦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古人就发明了“旋宫转调”的方法,采用改变宫音所在琴弦的位置,重新确定与相邻的琴弦之间的五声音阶体系的音程关系,从而达到改变古琴调式的目的。
通过数学的计算,古琴的调式可以分成很多种,在这里由于涉及到更为专业的乐理知识,洛水琴客不带大家一一详解,仅仅列举一些常用的调式,还有一些特殊的调式,以供大家了解学习即可。
1、F调定弦
F调定弦即为正调定弦,这是古琴中应用的最多的调式,在古代往往称之为宫调,钟吕调,黄钟调等。那么F调的调式应该怎么去调弦呢?很简单,只需要记住每根琴弦的音名,然后根据调音器去调节就好了。
F调
一弦音名为C,唱名为低音5
二弦音名为D,唱名为低音6
三弦音名为F,唱名为中音1
四弦音名为G,唱名为中音2
五弦音名为A,唱名为中音3
六弦音名为C,唱名为中音5
七弦音名为D,唱名为中音6
上面这些就是F调弦式下,每根琴弦对应的音名唱名,F调的古琴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流水》,等。另外还有很多的C调调性的琴曲,比如《洞庭秋思》,《忆故人》,《醉渔唱晚》等琴曲都可以用F调的演奏出来,称之为“借调”。
2、C调定弦
又称之为慢三弦,即在正调F调的基础上,其他的琴弦都不用动,仅仅将三弦F音降低一个小二度,变成E音,就成了C调,若用泛音调弦法,即让三弦的四徽和五弦的五徽同音相合即可。古代称之为慢角调,林钟调等,代表的曲目有《秋江夜泊》,《凤求凰》等;
3、紧五弦定调
在正调F调的基础上,将三弦的F音升高一个小二度,泛音调弦法,即拧紧五弦,使得五弦五徽和三弦四徽同音相合。古代称之为蕤宾调,徵调。代表曲目有《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等;
4、紧二五七弦定调
在正调的基础上,将二五七弦各升高一个小二度,泛音调弦法,依次拧紧二五七弦,使得三弦四徽和五弦五徽相合,五弦四徽和七弦五徽相合,五弦七徽和二弦五徽相合。古代称之为清商调,夹钟调。代表曲目有《捣衣》;
5、慢一三四六定调
即在F调的基础上,将一三四六弦各降低一个小二度。泛音调弦法,一次拧松一三四六弦,使得三弦五徽和一弦四徽,一弦五徽和四弦七徽,四弦七徽和六弦五徽,同音相合即可。大家可以发现,慢一三四六,和上面的紧二五七弦是恰好互补的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两种转调方式几乎相同;
6、慢一三六定调
在F调的基础上,将一三六弦各降低一个小二度,泛音调弦,依次拧松一三六弦,使得五弦五徽和三弦四徽,三弦五徽和一弦四徽,三弦五徽和六弦七徽同音相合即可,古代称之为太簇调,夷则均,代表曲目有《挟仙游》《获麟操》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