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一代琴圣管平湖和他的知音门生王迪女史

来源:古琴 时间:2023/2/28

中国现代古琴三大家: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以琴艺而言,管平湖举世公认第一。

有人说,管平湖到世上一遭,就是为救古琴而来的。

当然,古琴也救了他。

救与被救之间,如果没有一个人的介入,这段互为因果可能就不会出现。

这个人,就是他的学生,也是一位因琴而来,堪称他的知音门生的古琴大师——王迪女史。

一、拜师

王迪,年出生于北京。传记中说,13岁那年,她偶然从收音机中听到管平湖弹奏的古琴声,就被这种古雅、但是行将消隐的声音深深吸引住了。

于是她决定学弹古琴,就拜管平湖为师。经过弟弟多方打听,终于循声找到了先生的住处。她在门外又守了几天,终于见到了其貌不扬,身高不到1.6米的一代琴圣。

其时的管平湖,生活相当困顿,靠卖画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他会做油漆,做煤球,由于长期的体力活,一双拔弄琴弦的手又粗又大,指甲缝里常常嵌着煤屑、油漆灰。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他的收徒原则:不收学费;注重潜质。如果学员不具备古琴方面的潜能,无论给予什么回馈,他也不会收其为徒。

仿佛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传记作者写道:“(王迪)刚刚毛遂自荐,管平湖就接受了这位虽然还懵懵懂懂却已意识坚定的学生。”

茫茫人海中,两个都是为古琴而来的人,就这样认识并结为师徒。

二、管平湖其人

管平湖,祖籍苏州,年3月4日出生于北京。父亲管念慈,祖父为苏州商人,祖业并不富裕。

管念慈扇面

父亲管念慈善绘画,是晚清重要的宫廷画家,号横山樵客,少时“性喜游荡,累耗家财”,被祖父逐出家门,流落京师。有一年清宫“如意馆”招考画工,便去应试,竟然名列榜首,被招录入馆,专事供奉,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升为“如意馆”馆长,并获赐宫女为妻。位于北京东华门外的原管家宅弟也是“老佛爷”赏赐。

管平湖自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接受父亲对他的古琴和绘画方面的启蒙教育,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管平湖13岁,父亲去世,紧接着辛亥革命,大清寿终正寝,一个宫庭艺术之家因此日趋破败。至解放前夕,他住处为慧照寺胡同一间不足10平米的小耳房,房子又矮又破,室内唯一床和一可置琴的破桌而已,真正的家徒四壁。

期间,因为穷困,妻子赵宜珍也几度被迫分离,一子三女,或死或散。儿子染有赌博恶习,年后不知所终。大女考入清华,年不幸夭折;二女参加解放军,死于随军南下途中;唯留小女儿管云涛,解放后在北新桥粮店工作。

尽管命运如此坎坷、凄惨,管平湖依然不改对古琴的一往情深,凭借一己之力,做着挽古琴于式微的抗争。年组织“北平琴学社”,成员有管平湖、张伯驹、溥雪斋、杨葆元、汪孟舒、王世襄等。每次雅集,管平湖都带着王迪,让她在大师汇聚的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

其时,王世襄夫人袁荃猷也拜管平湖为师。在王世襄收藏的众多明式家具中,有件根据管平湖意见改制的黄花梨古琴案,是当年为方便师徒二人授琴专门制作,当然也是北平琴学社见证物。这张琴案年在中国嘉德拍出.5万元人民币。

王世襄改制明黄花梨琴案

管平湖一生师傅很多。父亲管念慈去世后,他相继师从父亲的徒弟叶诗梦和张相韬学习琴艺。

年,管平湖参加九嶷琴社,师从名家杨宗稷近两年。他学习异常刻苦,精益求精,有次为一个指法,一夜往返杨宗稷老师家三次,对琴技之执着可见一斑。

年,管平湖回苏州省亲,得遇“武夷派”古琴名家悟澄和尚,在天平山一寺庙拜其为师,“历时四五月整理指法,作风遂大变”(查阜西语)。

年,31岁的管平湖又专程到山东济南,拜川派著名琴家秦鹤鸣道长为师,学习川派名曲《流水》。从此《流水》就成了管平湖最具代表性的演奏曲目。

年,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与其他26首人类音乐杰作通过美国“旅行者”号太空船发射到太空,其中《流水》是唯一没有被删减的完整音乐,而且是最早选定的曲目,长达7分37秒,选送评委一致认为它是一首“人类意识与宇宙共鸣的冥想曲”。选送曲目中长度仅次于它的,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第一乐章,7分20秒。

正是在众位名家真传的基础上,管平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然后不断创新,自成一家——“管派”。

三、弟子行

王迪堪称为人弟子的典范。

从拜师开始,出于对老师无上的崇敬,王迪续写了养师、荐师、助师、护师,最后“成师”即“成就师之伟业”的人生传奇,这样崇高的行为早已超越《弟子规》的界囿。(因此,我非常赞同有人以“女史”之名称呼这位伟大女性,而不仅仅是同男人一样简单称呼为“先生”。)

养师

在见到管平湖之前,王迪怎么也不可能想到一代古琴国手竟然如此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无法生火取暖,也没有御寒的衣服。他常常通宵达旦弹琴,实在冷得不行,就在屋里跑着跳着。

王迪没有因为老师的窘迫境况而降低先前对他的崇拜,更没有因此影响她对古琴的热爱,这一点真是超越了世俗,令人敬佩和感动。

王迪家人对管平湖的态度也是一样,全家待他为上宾。每次管先生来家授课,一定要留先生吃过午饭再走,同时还要给先生准备足够多的晚饭让他带上。冬天来临,王家人会为先生置办好过冬的鞋帽、棉袍。总之是尽一切可能照顾好先生。

但是管先生儿子太不成器,看到父亲穿着王迪家人给他置办的棉袍回来,便趁父亲睡着了,用竹竿从窗户把新衣挑出去,偷去变卖掉。

接济管平湖的,还有他另一位学生沈幼,她是一位大家闺秀了。有段时间,她和王迪每星期轮流供养老师,得以让大琴师熬过来,没有像瞎子阿炳一样倒在“黎明前”。

荐师

年,王迪考入中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化学系,因天生对化学试剂敏感,大病一场,于是放弃理工梦想。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师从作曲家江定仙。

年9月,新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人杨荫浏先生受命组建中央音乐学院,校址设在天津,王迪就读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也并入了该校。

学院初创,师资奇缺,何况大师!王迪向四处招兵买马、求贤若渴的杨荫浏先生介绍推荐了管平湖,杨荫浏大喜过望,让王迪赶紧把管平湖请来。

于是濒临生活绝境的管平湖,夹着铺盖卷,由自己的门徒领着,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报到。

进大门时,管平湖被传达室工作人员拦下,不让进,因为“穿着太不像样”,“叫化子”似的。王迪解释,这是“研究部”新聘的“研究员”,才得以放行。

管平湖被正式聘任的头衔为“副研究员”,月薪元,这在当时是“厅局级”干部的待遇。一代琴圣,结束了漂泊无定的日子,开始了人生的辉煌,也开启了中国古琴的新时代。

四、师徒颂

王迪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在民族音乐研究所,协肋管平湖整理古琴谱。

这是极为艰苦、繁重、枯燥的工作,但对于这对挚爱古琴的师徒来说,则是最称心的安排。

古琴以“减字法”记谱,要将它变成现代曲谱,就必须精通现代乐理,能熟练运用五线谱,这方面管平湖不懂,但是王迪是作曲系毕业的学生,而且随他学琴已十多年,只要老师把古曲弹出来,她就可以用现代乐谱忠实记录下来。

于是老师负责“打谱”,学生负责“记谱”,真正堪用“珠联璧合”来表达他们的天造地设般的组合。

师徒“工作照”

就这样,一首首行将消逝或已无人能弹的古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离骚》《欸乃》《阳春》等等经典,都是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神贯注的工作中,幸运地复原并保存、流传了下来!

翻开巨制《古琴曲集》,乐曲前这样署名:“管平湖打谱、王迪定谱”,看似平常的文字,记录着这对师徒的艰辛和成就。

“大曲三年,小曲三月”,《广陵散》据说在嵇康之后便失传,能弹者少之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极度缺乏。管平湖从极为冷癖的古典资料中寻找线索,潜心研究,反复操演,用了两年半时间,才把它整理弹奏出来。嵇康有知,当收回临刑“曲亡”之言了。

在那个年代里,管平湖也成了民族音乐的代表和象征。学院每次接待外宾,先是参观乐器和音乐史展览,接着再听曹安和弹奏琵琶、管平湖弹奏古琴,欣赏满满的一堂纯粹“国韵”后,由杨荫浏、李元庆主持座谈。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为管平湖拍摄了个人纪录片,这是全国琴人中的“唯一”,破了天荒!

这一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举办,活动结束,毛主席、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包括管平湖、王迪在内的人员。招待会上,周总理和管平湖交谈,管平湖把王迪介绍给总理:“这是我徒弟王迪,音乐学院毕业的”。总理盛赞有加,高兴地说:“古琴后继有人喽。”总理还请王迪跳舞:“你是搞古代音乐的,那就跳一只慢节奏的舞曲吧。”让王迪感动了一辈子。

五、清英

管平湖年3月28日因肝病与世长辞,享年70岁。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一直跟着王迪生活,王迪细心照顾着他,俨然父女。山雨欲来的“文革”前奏让一代琴圣惶惶不安,终于过早离世。

管平湖有张唐琴名“清英”,为其平生所见上百张琴中最宝贵者,珍若生命。年的冬天,管平湖带着这张琴到北平广播电台去演播,离开电台乘人力车回家遭遇车祸,他被甩出了两米多远,全身多处受伤,但是古琴“清英”被他紧紧抱在怀里,丝毫无损。

年10月,王迪结婚,管平湖将此琴作为新婚贺礼赠送爱徒。

此琴有管平湖师傅悟澄和尚(时年岁)款铭,记此琴为唐咸亨时张节所造。另有多位名家题刻。

琴名左侧上,镌刻:“王迪贤契存念。一九五六年十月,管平湖赠。”王迪得琴后,在沼下刻“王迪”阴文篆方印。

唐琴“清英”

年4月26日,王迪因肺部感染病逝。

旷古师徒,清英绝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7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