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人们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设立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承,留下了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房山,作为“人之源”、“城之源”、“经之源”,不仅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数房山文化遗产,探寻传统文化脉络。
01陈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在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依据太极阴阳哲学和混元运动力学之理,将太极拳、心意拳融为一体,寓刚于柔,刚柔相济。它将中华武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徐徐展出。
该项目传承人刘亚军老师致力于弘扬传播混元太极拳,坚持长期义务授拳,在房山区工人俱乐部、房山区体育局、燕化老年大学等地分别设有训练场地,传授学员达百余人。
02古琴斫制
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斫琴是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琴师完成操作。需体现其散、泛、按音质的匀称等诸多专业要求。古琴斫制,是房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03汉白玉雕刻
汉白玉雕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从汉代起便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是我国建筑史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文化中宝贵的一环。
千万年的地质运动,赋予了大石窝镇丰富的汉白玉石料。随着明代紫禁城的兴建,大批能工巧匠被征召于此,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白玉雕刻技艺。据了解,故宫、颐和园等地,所用的汉白玉石材大多取于此地,民间更有“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一说。
04葫芦烙画
葫芦烙画也称烫画、火笔画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又兴起。
葫芦烙画传承人周振山是北京房山人,少年时跟随父亲学习传统香式葫芦烙画。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却并不拘泥于传统,一边将父辈的作品逐渐细化,一边尝试着走出全新的道路。因为不满足传统香式烙画的单一,周振山引入了电烙笔的方式,以展现出更为丰富的细节。
05史家营乡山梆子戏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而山梆子戏更是戏曲与地方水土风情结合的绝佳形式。
山梆子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将仪规、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真实刻画古代人伦孝道、仁义道德等社会观念和嫌贫爱富、世态炎凉、家长里短等社会状况,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06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老郝人”泥塑作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原形原色”,充分展现原生态风貌。传承人郝井元使用家乡房山的泥土,将家乡的风土人情,自己的无尽回忆,充分融入泥塑之中,作品形神兼备、活泼可爱,充满童趣。
除了我们今日提到的非遗传承,房山还有戴氏心意拳、风车轧制、制埙、剪纸等等诸多非遗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大众遗忘在脑后,保护传统非遗技艺,传续中华文化脉络,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非遗的可贵,非遗传承将继续焕发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