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音乐学院年古琴专业只招到了一个新生”,这样的事情置顶在新闻头条上,大家哈哈一笑,笑过后却又品出一丝悲凉。三千年历史的古琴何时成了小众和无人问津?此时再纵观四周,何时从高高的乐坛上到隔壁有小孩的人家里,传出的只有钢琴、吉他这些西洋乐器的声音?音乐没有国界和优劣之分,但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却不该被厚此薄彼至今。
而随着《国乐大典》等国风音乐节目的播出,我们隐隐已经能看到,沉寂多年的中国民乐和乐器将要再度蓬勃兴盛起来,冲破外来文化的围追堵截,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和精彩。
国乐大典
国乐大师方锦龙演奏《酒狂》
当古琴淳厚悠远的声音在灯光绚烂的舞台上响起,我们仿佛听见,它在问:千古琴声尚存,如今知音何在?
提到古琴与知音,我们不免会想起伯牙子期的故事来。“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相传钟子期只是一名打柴的樵夫,可他却能听懂伯牙琴声里的意境。你以为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巧合吗?但其实古琴之流行,不仅被用于国家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也一直兴盛于民间。从《诗经》里,我们就能看到古琴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遇见喜欢的人,我要弹琴以示喜爱之情;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和好朋友聚在一起,我要弹琴奏乐一起快活尽兴;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夫妻情意绵绵,你弹琴来我鼓瑟,甜甜蜜蜜秀恩爱。
皇帝公卿、文人名士莫不爱琴,将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就连孔子也曾拜师于师襄,为学古琴苦下功夫。语文课本里,那些响当当的诗人、名臣,诸如李白、白居易、韩愈、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莫不是弹琴好手。
仅是弹奏,还不足以证明对古琴的喜爱,人们采用琴之形,制成其它器具,尽得雅玩之乐。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水晶古琴镇纸,仿古琴式的造型,琴面呈拱形,一端竖排雕琢7个圆圈代表弦孔,横排13个圆圈代表徽星,造型新颖别致。还有一件黄玉的琴式镇纸,造型比例更为写实,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但并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清代
水晶古琴式镇纸
清代
黄玉琴式镇纸
我有玉琴温如许,高山流水觅知音。以古琴入题制作的文房用品,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按于琴弦上时,便仿佛从指间飘出了悠远琴声,也更显优雅情趣和文人之乐。
如玉人生
和田玉白玉古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