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听人提过这么一段弃筝选琴的说辞:古琴韵味悠长,曲意深远,包罗万象,怀远山之苍劲,更含烟波之浩淼,是以君子,必当抚琴;而筝,华美艳丽,嘹亮高亢,攻城略地,粉墨张扬,较之古琴的君子之音,则更有浮华而奢靡优伶之嫌……
可叹、可笑……
叹她不懂筝,也笑她自以为懂筝。
筝之铿锵,大约起源于战国争雄之上的壮怀激烈。有传说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千年传承,相伴一生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国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器乐之声,实为人心所向,心中有醉意,奏出来的便是陈年窖藏的甘美酒香;心中有杀阀,弹指间挥洒出的自然就是杀伐决断中的金戈铁马。尝听人喻:古筝---悦耳,古琴---悦心;古筝如"花旦",古琴则是"青衣"!然也?格局所向是也。
君,莫曲解古筝!
王中山
王中山先生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洒脱,音色柔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者技巧复杂的各类现代筝曲,均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曲风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几乎尚无人有能力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高难度筝曲,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上乘的功力。他曾赴日本、韩国等地访问演出,并应邀在香港讲学、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曾撰写论文多篇,创作和编写乐曲十余首:在古筝上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弹轮等技法,丰富了筝的表现力。他是当今中国青年筝家中的佼佼者。
王中山先生现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教学之余,王中山先生还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并为多部影视剧配乐,曾出访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在古筝演奏技法上,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羲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目前,有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的各个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了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应香港、台湾、澳门和北京、长沙、沈阳、乌鲁木齐、常德、襄樊、大连、青岛、东港、大同、临沂等地邀请,王中山先生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还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演奏专辑。
对于王中山先生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音乐生活以及海外报刊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音乐台等宣传媒介,也多次播放他创作演奏的《溟山》、《汉江韵》等乐曲,并作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