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幸福吗?我估计许多人都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但如果问你焦虑吗?估计许多人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就连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接受央视采访时都表示,自己“不知道”是否幸福。在被主持人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
的确,在现行的生活节奏和社会压力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焦虑。而曾经被标上90后、80后、70后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代际标签的我们,在焦虑面前都变成了同一代人——“焦虑的一代”
还未毕业,就在焦虑着之后的去留,待在哪个城市、该入哪个行业,担心十年寒窗换不回一份可观的薪水;刚出校门,就被工作和生活往前推的连轴转,每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在路上。却也常常为自己工作的停滞不前和收入的入不敷出而感到疲惫;工作数年,回头突然发现身边冒出许多年轻的面孔,除了比他们大几岁,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大龄未婚,焦虑自己的终身大事,遇不到喜欢的人,又不想随便找个人将就,担心一辈子孤独终老;结婚生子,焦虑孩子的成长,希望一开始就能赢在起跑线上,同时纠结着工作想换而又不敢换,对身份的改变带来的一切应接不暇;还有焦虑着凑不够首付、赚不到大钱、减不了的肥、加不完的班、没车没房该不该结婚、想学习却学不进去……
何以解忧?
今天朗读君跟大家来聊一聊一位千百年来的解忧圣手——陶渊明。
他曾治愈过怀才不遇的李白、命运多舛的苏轼,也曾温暖过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朱自清和梁启超。杜甫、陆游、辛弃疾、孟浩然、白居易、欧阳修、朱熹等众多学者无一不是他的小迷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竹篱边,菊花丛里。一个晚秋的阴天,不远处的南山氤氲在层层云雾之中,恍如一幅漫漶的水墨画。
没有逝去的荒凉,没有当下的挣扎,没有明日的迷茫,只有一个悠然、舒适、自在、惬意的灵魂跃于纸上。
古往今来。陶渊明在诸多人的心目中就是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陶渊明。
殊不知,陶渊明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
他出身名门,但却赶上家道中落;
他曾五次出仕,但皆无功而返;
他也曾在人届中年时,迫于生计压力而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更为凄凉的是,他的后半生一直充满了坎坷和无奈,常常饥不饱腹……
也许正应那句“没踩过坑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毕竟过想要的生活,总需花点力气,经历个一波三折什么的!而陶渊明也就是在历经这种人生境遇的磨难中学会了自我温暖,自我疗愈。这才有了流传后世的落尽豪华见真淳,安贫乐道的诗化人生。也才有了木心先生的感叹:“人生不如一句陶渊明。”
朗读君觉得陶渊明之所以受到千载文人的追捧,不在于他是田园之祖、隐逸之宗,也不仅仅是那他飘逸的诗风。而在于他诗词文赋里的温度和真实。在于他自我温暖,自我疗愈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找到了以朴素的纯真,热爱着大自然和最平实的日常生活。
正是这份宁静、自然、平实千载年来一直温暖和疗愈着后世文人的不如意,也为其人生追求指明了方向。
所以蒋勋才说,“陶渊明重新回到了素朴里,回归生命本原智慧。”
所以梁启超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二人,而陶尤为鲜明。“他做人很下坚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
而苏轼也是在数次补贬官流放,历经人生的风雨后才读懂了陶渊明。并写下了首和陶诗,成为了陶渊明最出名的粉丝,并影响着后世人一波人也喜欢上陶渊明。
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
我们细读陶渊明的诗集,就会发现他的诗在超凡之余不乏忧愤,随心之余亦不乏羁绊,诗中的自我宽慰、自我温暖之处更比比皆是。
而诗是他心理流程的完整体现,是情绪的疏泄场所,是他理想的延迟地。他的诗滋润着他并不丰裕的生活,治疗着他屡屡受伤的心灵,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自我温暖来治愈的。如若没有诗歌中的自我温暖,他绝对做不到自由若仙,也不可能在贫苦的田园生活中表现得如此平静洒脱。更不可能去温暖和治愈千载文人的不如意。可以说,他靠自我温暖来实现了其独特的现实中的隐逸,要不然他最多只能是一个游荡在田园的孤独客,不可能在田园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如:《形影神》组诗则从人生苦短到立善留名再到无复多虑,集中体现了陶渊明对不同人生境界的矛盾、纠葛与调和,这正是陶渊明内心挣扎及自我调节的情感表达。
而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同样体现了他为生计所迫而不得不再次踏上仕途的苦闷。
而后他又情辞意切,如歌如诉的宣布离开官场,回归自然的宣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虑!”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为官还是归隐,在背后支撑陶渊明的始终是他的诗,而实际起作用的是诗中的自我安慰精神。在每次辞官归隐的时候,陶渊明都是常常通过安慰的方式告诉自己,归隐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没有必要为尘事而劳烦一生。
其实如果生活很安逸,陶渊明真的本性超旷自然,他不必在诗中屡屡描绘隐居的欢欣快乐,又往往在诗的末尾回归到自己身上,给自己鼓励肯定,表自己的决心要坚持隐逸下去。
也就是因为这种感情自然的流露和宣泄才使得他有血有肉,也使得更多人能感同身受。要不然苏轼也不会在数次被贬以后常日与陶诗为伴。因为他在陶诗中找到了人生不如意的共鸣,学会了在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人生的自适。
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陶渊明在被迫回田园辛苦躬耕的过程中,没有佯狂失志。纵使焦虑和苦恼是他的一种生命生存状态,但是在不断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疗愈中,保持了让人景仰的内心平静,并最终找到与平凡人生相处的和谐方式。
他并没有躲在深山穷谷的无人之地,弃绝于人世、无意于妻子,而是“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回到平民百姓当中,成为一个劳动者;回归了家庭,与妻子相濡以沫,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田家真景,令人修然”: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对子女慈爱感人至深,儿子刚呱呱落地,他便“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像每一位做父亲的人一样,他望子成龙: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自从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宁静,找到了自我,后期的陶渊明变得更加超然豁达。
豁达到他可以不为五斗米而再次折腰官场,却可以吃乞来的食,喝施舍来的酒的,但是在酒里,他也能够酣畅——“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豁达到陶渊明是可以弹无弦琴的,即使如此,他也触摸到了天籁——“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豁达到最后已看淡生死,并开导人们要看淡生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而豁达的陶渊明最终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身生活的真谛,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安宁恬静、无有纷争、与自然的泯合为一体味和描绘。
正如像元好问对陶诗的评价一样——“豪华落尽见真淳”,使他的人生和诗歌都蕴涵着一层清远而亲柔的光芒。
当然,在最后,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梦
在桃花源里,天高地迥,春光秋色,晨晖夕阴,清风徐来阵阵花香,清新雅致,优雅醉人。
在桃花源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纷扰斗争,大家都能够和睦相处,怡然自得,宁静祥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世间并无桃花源,但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向宁静生活的道路;告诉我们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当现实生活陷入焦虑时,请记住:“人生不如一句陶渊明。”
生活不易,我们都要学会善待自己。
如果你也想在焦虑找寻一分宁静、自然和平实,在困顿中得到一点温暖慰籍,请给自己送上一本最美的《陶渊明集》
篇脍炙人口传世之作,一字未删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读山海经》《归园田居》……每一篇都是陶渊明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而这套新版《陶渊明集》一次收全、一字未删,原貌恢复!为你还原原汁原味的陶渊明。
精美装帧设计,全面突显田园诗境的意境之美
全书彩色印刷,画册级显色油墨,定制书纸,封面书名采用烫金激凸一体的工艺,每本书都配有与书名同色的丝带。真正的品质,体现在每一个小细节里。
翻开本书,心情低落时,瞬间被治愈,汲取将人生遭遇变成喜逢的大智慧。
封面设计图完美呈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给人一种恬静悠然的视觉享受。
书中54幅全彩插图赏心悦目,图文并茂。
作家郭平全本译注,文字清新好读
郭平是小说家,也是古琴家,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对魏晋文学研究多年。这次他为《陶渊明集》译注,历时一年,译版文字清新自然,再现陶渊明诗韵文韵,全篇通俗易懂,能带你彻底读懂陶渊明。
书中对生僻字进行注音,全年龄段均可无障碍阅读;诗中典故、意境真谛也都一目了然,无需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
同时随书附赠郭平先生的三首古琴曲,算得上是给读者的一个意外惊喜!这3首古琴曲分别是《酒狂》《文王操》和《忆故人》,随书免费附赠,扫码即可赏听。
把口碑火遍全网的《宋词三百首》一起收入囊中更划算
生活不易善待自己
在诗词中找寻自然、平实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书店立即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