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秀秀书院2020年流水琴三弄,清风茶一

来源:古琴 时间:2022/9/17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我们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为了品这一盏雅士茶。”薛先生说。昨儿他还款步提衣端端严严走了一回“源氏公子”步去奉茶。奉茶的动作极轻极缓,眼神里满是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味无穷,慢而且柔;手势里尽显古琴“清和淡雅”的仙气飘飘,又俨然带进了中国古典舞当中的身韵之美。

也许,这一盏雅士茶与众各别之处,正在于万丈红尘走过,万卷诗书閲过,非佛非道,却又融佛融道,包罗万种。

薛先生作为标准的儒生,中国式雅士生活创始人,却将中国茶道的四个级别:

“俗世茶道、雅士茶道、皇家茶道、禅宗茶道”常常提起。

细论起来,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入仕”的士为主体,还包括未曾发迹的士,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他们最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所以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在雅士茶道的基础上,因为文化、修养、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其它几个流派,如:俗世茶道,皇家茶道,禅宗茶道……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书院十二年来深耕雅士茶道,对于“佛家守戒”、“俗世吃茶”、“皇家气象”亦各有会心,雅士茶道的核心又在哪里呢?无他,“雅士知礼”四字尽矣。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本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

强调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由是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均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正道尽品茗妙法。

书院授课内容:唐煎、宋点、明清瀹茶,长嘴铜壶功夫茶艺等。

煎茶道,起源于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里有记述。其后张又新《煎茶水记》、蔡襄《茶录》、朱权《茶谱》、许次纾《茶疏》等,都有相关论述。自唐及宋直至元末明初,煎茶道在中华可谓独领风骚,传承不绝。

点茶道酝酿于唐末五代,形成于北宋中叶。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明代后期。点茶道是继煎茶道之后所形成的又一茶道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广泛,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对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影响甚大。茶人饮茶,或独饮,或两三好友共饮,瀹一壶之清香,得半日之清闲,自有闲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间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然而礼法具备。茗壶列张,炉鼎毕陈,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侯汤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间法度森严,礼仪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长嘴壶茶艺表演,由茶艺升华为艺术,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让人们在品茗满口生津、齿颊留香的同时,赏心悦目,身心愉悦,达到真正的娱乐休闲。同时,长嘴壶茶艺表演用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肢体语言传达各种文化内涵,也和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一样“寓教于乐”,融合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和易理于一炉,;兼且传播中华民俗文化,广结茶缘,为祖国增光添彩。

名师导读:秀秀老师:陕西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雅士茶道创始人,终南草堂传统文化导师,以国学经典、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为伴的茶道导师,丝绸之路、青少年传统文化国际艺术交流大赛评委、秀秀书院茶道、香道、花道、古琴老师。

一盏清茗酬知音。半曲平沙打天下。既有茶,焉得可少琴之为伴?

士无故不撤琴瑟。

古人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功用,正在:以琴燮阴阳;以棋定时局;以书布政令;以画写舆图;

由此可见,琴棋书画不是玩物丧志旁入艺术之类的小道,而是直接与建国并国家运行直接相关的大道和道器。尤其古琴和律学,更堪称打开《易》学之阴阳学说大门的钥匙,关系到周易经世致用的堪舆、算法、天文、中医、相学、卜筮六大部分,最深刻的一个环节无一不涉及到律学和琴律的问题;所以不懂古琴则无以言“易”,此之谓也;古代“律、极、一、历、气”均是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中国文明最核心的高端资源;基于以上七弦十三徽穷天地之变化,总阴阳之气机;乐是燮理阴阳外层的东西,律才是核心;正是由于古琴在燮理阴阳方面的功用,所以古人琴棋书画将古琴列为首位,是丝毫不夸张的;也是必然的。

习琴三境界:练准,练柔,练活;亦即“招熟、懂劲、神明”三阶段,亦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层次…….

招熟而及懂劲,懂劲然后才望接通神明,三段逐级而上,并无取巧。

“招熟、懂劲、神明”,此六字本出自《太极拳论》一书。太极拳在行功间讲究诸处皆圆,触处成圆,非圆即弧,劲力的圆转融和主要靠行拳盘架来体会,故每招每式须先熟练掌握,此谓“招熟”。“招熟”只是“懂劲”的前提,从招熟渐渐懂得自己的劲力走向与轻重缓急的把握,从而体悟敌方的劲,古人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自己的劲走得圆活无碍,则能从对方的举手投足间察知对方的劲力是否圆活松整,能在搭手间知道敌力的大小与走向,故“招熟”是先懂自己的劲,继而懂得别人的劲。自己“懂劲”后,通过推手来练习走化、擒拿、发放与解脱,形成不丢不顶的习惯,如此则可以渐渐做到以弱胜强。此后,通过加深练习和掌握,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不丢不顶,化而拿之,化而发之,物来顺应,随心所欲,因敌变化示神奇,随势变化而敌莫测。诚如《孙子兵法》上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又说:“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还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到此境界,劲力如水,触处无迎,敌方找不到可以着力的地方,我方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挨过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击人发人如有神助,谓之“阶及神明”。”

习琴亦是如此。再推之于茶道、书法、香道,及至万事万物,其事虽异,其理则一也。

书院授课内容:琴学入门:从零开始修习指法、乐理;

琴曲学习:《长相思》、《鹤冲霄》、《秋风词》、《凤求凰》、《酒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鸥鹭忘机》、《普庵咒》、《关山月》、《长门怨》、《忆故人》、《山水情》、《流水》、《梅花三弄》、《欸乃》、《幽兰》、《潇湘水云》等

名师导读:薛佩生,字易简,号长安雅士,为终南琴人,从事古琴教学十余年,通音律、善诗词(曾主编《中华经典古诗词九百首》之一);更因其数年的茶道、香道、古琴、书法等美学体系的修习过程中,不断研习国学经典,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悟,而为终南大学堂传统文化导师;又以其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赢得衷心爱戴无数。年山中访贤习琴品茗时曾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园林》节目拍摄。年素秋于终南山寨共秀秀老师携徒带子受邀参与东方卫视节目拍摄。

宋代《琴史》有曰:“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如此习琴既久,则“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自然不在话下,又因“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吟咏者何?寄言者何?非诗词歌赋不足以称其情,达其志。

所以书院中国式雅士生活的内容:吟诗唱赋品茗抚琴焚香习字,吟诗唱赋还在琴香书茶之前。薛先生如今日日晨起第一件事情,吟诗诵词,细心品赏,还要与众分享,申时直播也是同样的内容,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则古代诗词文赋的创作、传承、学习的语音方式,主要有唱、吟、诵、念四大类。念,指用口语读。诵,是艺术化的念,强调清晰准确和语气情感,但没有音阶。吟,有音阶,是像唱歌一样地诵读。吟和唱的区别是:唱是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目的在于欣赏曲调;吟是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言之不足故有咏歌。

吟诵是诗乐传统的核心。传统有所谓诗乐一家之论,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吟诵部分。所有的诗文一旦吟诵,皆可入乐。如是,古时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者。人人皆可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现代西乐当中,职业化的特征使得大众只能欣赏,不能创作。大家都只能唱别人的歌。吟诵的本质,却是让人人都敢张口唱,人人都敢唱自己的曲调。由是恢复吟诵传统,也即是恢复中国古代的诗乐、吟唱的优秀传统。

具体到古诗吟诵,其间有音韵之美,有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等相间之妙;有平水一百零六韵各韵情绪之别;有唇、齿、舌、喉、鼻各声母风格之异;有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八调神态之分,种种美妙神韵,如今知其妙处者能有几人?

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很大一部分在于语言、哲学、宗教。汉语语感的丧失,也是颇可忧心之事。古典诗词文赋,而用西方现代的朗诵法读之,是为一例。

吟诵只论其神态,亦颇可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

桐城派更创其独特的古文吟诵法,倡导“因声求气”,其法流传至今。

吟诵的要求大约有:

平长仄短;入声字必须读的短而快,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依字行腔;文读语音(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运气发声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腔音唱法(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摇头摆身(切忌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

如此声情并茂,反复吟诵,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方能终至“情通古人”之境,并借此作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其中之乐,岂足为外人道也?

余者,便是焚香习字两项了。

品香更多的是品鉴一种文化,感受一种意境,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自由与心灵的回归。

中华香道文化起源久远,至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屈原诗歌中就有大量“香草美人”的描写。据现存史料分析,焚香起源于远古的祭祀活动。

书院授课内容:篆香、隔火熏香、立香、合香等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捣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之用药,使气味各不相掩。从《诗经》、《离骚》到魏晋咏、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文人们尽情地描绘了“香”的风雅,并将“合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把品香上升成了纯粹的审美活动,就像赏书画、玩古玩一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艺术的美好境界。

书法大约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书”指书法,中华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铜器上的铭文),先秦时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简上,有篆书、小楷等字体,汉以后主要用毛笔书写,有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宋体等各类书写形式。

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中记载:“徽宗定鼎碑,瘦金书。旧皇城内民家,因筑墙掘地取土,忽见碑石穹甚,其上双龙,龟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元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浦城周仪轩运同,家藏旧画,卷首有宣和瘦金书‘唐李昭道海天旭日图’九字一条,下有御押。”赵孟评价宋徽宗的瘦金体有曰:“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书院授课内容:瘦金书先楷、后行、后草。

瘦金正楷口诀如下:

“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似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

通音律擅诗词雅生活。

雅生活之雅,很大一部分,也许来自于我们灵魂深处对于终南诗意栖居的向往。

在传统的文人生活中,雅士的生活多重于隐,而隐士的生活也多以雅为主,所以雅士和隐士基本是作为一个共同体而存在的。中国雅士不但讲究雅,且讲究是简单的雅致,这两点的完美调和成就了中国雅士独特的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雅士生活有其神秘的吸引力,深为现代人所痴迷。归隐田园的雅致生活,栖身草庐、寄情山水、抚琴听泉,也成为了一种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终南山,堪称中国隐士文化的发源地。至今隐居终南山的修行者仍举不胜数,“名山修道、终南为冠”。早在商朝,终南山就已有隐士在此作为修行道场,此千年不绝的隐士文化,也成为了终南山享誉世界的名片之一。

薛先生每常住山,即在终南山紫阁峪云谷易简山房。“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正是极佳的写照。除耽于山房之中外,终南山祥峪、净业寺、淳风观、香积寺、楼观台等隐士佛道清静之所,亦偶有涉足不在话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诗不但成为了中国雅士生活的最好写照,也成为了后世对隐居生活的理想范本。苏轼在《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明代孙月峰在《文选瀹注》卷十五亦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归隐山林的虚静自得,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如此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与大自然相承合,体味大自然本身无穷的韵味。在这种观照中,陶渊明也好,通常而言的隐士或者雅士也好,心灵无疑皆是宁静祥和的,进而更能直抵一种物我同一的“忘我”状态,天人合一,当如是也。

山中居雅士,寄情山水中。待我晴耕雨读,陶养心灵,万物为伍,自然同行。耕读田园,涵养天地情怀,仰察天时,俯感地气。种豆南山下,听花细雨中。

愿诸位都能投身中国式雅士生活当中,做有一派书气雅气文气贵气的精神贵族。

通音律,擅诗词,雅生活。

绿漫溪渡,桃源不离寻常处。宠辱莫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秀秀书院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