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福建福清黄檗山是世界黄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佛教“临济宗”的发源地。年佛教高僧隐元隆琦率众东渡弘法,还带去建筑、雕刻、语言、音乐、书法、饮食、医药、茶道等中华文化和先进科学,年开建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创立黄檗宗,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黄檗文化。隐元禅师是继唐代鉴真东渡之后,对中日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位代表人物。
一、年的黄檗山历史
闻名遐迩的黄檗山位于福清市渔溪镇联华村,因古时盛产黄檗树而得名。被誉为“临济祖源,黄檗祖庭”的万福禅寺,创建于唐贞元5年(),禅宗六祖曹溪慧能的法嗣弟子正干和尚为开山祖师。寺院初名“般若堂”,8年后在寺东大辟堂宇,唐德宗赐额“建福禅寺”,由此寺院在闽中扬名。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敕额“万福禅寺”,并赐藏经,从此寺院驰名海内外。明末清初,隐元禅师率众弟子东渡日本,开创日本黄檗禅宗,黄檗山万福寺便成了日本黄檗禅宗的祖庭。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万福禅寺几经盛衰,唐宪宗年间(-),希运禅师住持该寺,该寺发展成为福建大禅林。宋代寺院达到鼎盛时期,元代衰微,至明洪武23年()重建法堂、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祖师二堂、放生池、香积厨、转轮藏及十方寮舍,修通道米,寺院面积达万余亩。
明嘉靖年间,寺院遭倭寇破坏,明隆庆元年(),正圆和尚重整寺院,万历42年()神宗皇帝赐藏经、黄金、紫衣等,由太监五羊护送来闽,明内阁首辅叶向高陪同。叶向高即为寺院题写对联“千古祥云临万福,九重紫气盖山门。”万福禅寺为纪念叶向高护法之功绩,塑其像于客堂之上。
明崇祯10年()住持隐元禅师拆月台重建大雄宝殿于旧址上,并重建斋堂、钟鼓楼、山门、云厨、库房、诸寮舍,增置寺田,重振禅门法规,举办各种佛会,使万福禅寺规模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成为当时东南沿海一大名刹和临济宗之重镇,门下之盛无与伦比,以致扬名日本。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重建扩建的力度,万福禅寺的规模更为宏大,气势超凡,千年古刹再度辉煌,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旅游观光、朝礼参拜的佛教圣地。
二、黄檗禅宗的历史渊源
希运与黄檗临济宗唐代的断际希运(?-),俗姓不详,福唐江阴里(今福清市江阴镇)人。10岁出家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后在洪州高安县(今江西宜丰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所创寺院取名黄檗寺。
希运禅师承接了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法统,将“即心是佛”与“无心是道”结合起来,构成其完整的禅学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他不仅是洪州禅的继承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禅法直接影响了临济禅的形成,是临济法门的先驱者。
其法嗣义玄(?-)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罅沱河畔建造临济禅院,阐扬希运旨义,传录《黄檗传心法要》,开创“临济宗”,将黄檗禅学向更高的境界拓展,确立了黄檗寺的地位。其后远播至日本、朝鲜、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等海内外各地,在当今世界佛教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隐元与临济宗黄檗派隐元隆琦(—),俗姓林,字曾昺,号子房,福州府福清县万安乡灵得里(今福清市上迳镇)东林村人。明泰昌元年(),29岁的他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之后,他遍访游历许多名山大寺,拜学诸多高僧大德。
崇祯10年()10月,隐元46岁时,成为临济宗第32代传人。隐元禅师先后两次住持黄檗山,上承费隐通容禅师之法系,苦心经营长达17年,大振临济宗风,中兴黄檗法门,终成临济宗黄檗派,弥经明清两朝,持续存在了近年。
隐元禅师隐元与日本黄檗宗应来自日本的多次邀请,清顺治11年(),时年63岁的隐元禅师率38位知名僧俗,从中左(今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开启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之路。其间,先后开坛于兴福寺、崇福寺、普门寺、仙寿寺和龙华寺等。
清顺治16年(),日本皇室赐给隐元禅师位于京都宇治醍醐山麓约30万平方米的寺院用地,并于日本宽文元年()开建。新寺规制悉数依照中国旧例,保持汉代的布局形制,山号、寺名沿用中国黄檗山万福寺的称谓,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东西两黄檗”之说,指称福清黄檗山为“古黄檗”,称日本京都黄檗山为“新黄檗”。
在此期间,他创立了黄檗宗,与临济宗、曹洞宗并称日本禅宗三大派别。隐元倡导的禅净兼修与密教祈祷主义相融合的佛教思想特色,令日本佛教界刮目相看。在他生前和圆寂后,先后有6位天皇为其敕封、追封“国师”、“大师”谥号,隐元亦被尊封为日本黄檗宗的开山始祖。目前日本佛教界崇奉黄檗宗的达多万人,寺院多座。
三、黄檗禅僧与日本黄檗文化
黄檗文化,是指发源于福清黄檗山,扎根于中华文明,以佛教文化为内核,涵盖儒、道文化内涵的,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的文化形态。
中国的黄檗禅在由断际希运创立以后,经过隐元大师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超出佛教界、波及日本江户时代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影响力,形成了17世纪独特的黄檗文化现象,其影响持续至今,并波及现朝鲜半岛、东南亚和欧美。
思想与语言当“新黄檗”建成,传播黄檗宗有了道场后,隐元便致力于整治禅门规制,重刻《弘戒法仪》,修订《黄檗清规》,提倡严格的戒律,设三坛戒会,以此规范日本僧人的日常行议。
之后,曹洞宗参考吸收了《黄檗清规》的部分内容和形式,制订了《云堂定规》和《椙树林指南记》,对曹洞宗的宗统复古运动的兴起,以及临济宗的持戒安心、僧堂复兴运动都产生很大影响。此外,黄檗宗的法会和修行方式上均使用的唐音,即明代官话(南京话的汉语语音以及保存许多唐音的福清话),直接影响了当时日本的唐话学(研究中国话的学问),极大推动了唐话的流行与普及。
诗词与歌赋当时的黄檗禅僧都能诗善赋,时有“诗南源、文高泉”之称。南源性派是隐元十大弟子之一,擅于诗偈,著有《南源禅师芝林集》《南源禅师藏林集》《鉴古录》等。
黄檗宗第五代住持高泉性潡博学宏才,精通诗文,深得隐元推崇。除语录外,还著有《东国高僧传》《东渡诸祖传》《扶桑禅林僧宝传》《佛国诗偈辑要》《一滴草》等。
黄檗门下还涌现了月潭道澄、百拙元养、大潮元皓等汉诗、汉文造诣很深的日本黄檗僧,直接影响了日本一批汉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对日本后期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提升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书法与绘画隐元等黄檗禅僧东渡时,带去了大批明清名家书画,因而日本的“新黄檗”被后人称为“明清著名书画美术馆”,当时不出国门的文雅之士,在这里就可以欣赏到异邦的名迹。隐元及其门下法子、法孙皆擅书画。隐元、木庵、即非三人的书法形成“黄檗流派”书风,被誉为黄檗三笔,对江户时代(-1)的书法界产生很大影响。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内保存的44幅匾额、56副对联,皆出自隐元、木庵、即非等人手书,弥足珍贵。隐元所书的“宝殿落成日,坛花出现时”楹联,以及“宫殿飞来松隐中,却容卤莽掣颠风,松仙影里呵呵笑,难得西来一老翁”诗句,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重点文物。
在绘画方面,中国明清画风也因隐元及其弟子的介绍传播到日本。黄檗禅僧中画家林立,黄檗画风以人物画像为主。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被称为黄檗画像的人物肖像画在长崎十分流行。这些画像侧重写真,脸部有明暗阴影,具有立体传神之妙,饶有西洋写实技法的意境,在日本绘画史上别开生面。
篆刻与印刷出身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的独立性易(-)和心越兴俦,把印谱、篆刻材料及明末成熟的篆刻技术带入日本,开创了日本的篆刻艺术,被称为日本篆刻开山祖。
隐元的法孙、日本僧人铁眼道光(-)以明朝嘉兴大藏经为底本,从宽文九年()开始,就延请中国刻书匠人到日本刊刻经版,印刷经书。年募款刻印首部方册大藏经卷,后被称为黄檗版大藏经。由佛教经书的印刷而传于日本的明代中国木板印刷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日本印刷界的主流,直至西方现代印刷技术传入日本。
建筑与雕塑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和长崎唐三寺(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各地黄檗宗寺,均由渡日中国僧人设计与监工建筑,并采用纯粹的明清建筑式样。京都万福寺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装饰,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祖庭,呈典型的中国明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是日本国内保留中国宋代和明代以后寺院格局最大的一座禅院。殿堂内的四大天王、弥勒、韦陀、释迦牟尼等塑像,都出自隐元弟子之手,保留了中国佛教寺院传统的雕塑风格。
供奉在黄檗宗各寺的佛像也大多出自中国雕塑师之手,宽文2年(),隐元特地请来福建泉州籍的佛像雕塑大师范爵、范道生(-)父子,利用云南楠木在黄檗山各殿堂内雕刻了观音大士、达摩大师、十八罗汉等众多个性鲜明、富有实体感的佛像,雕工精细,纹理线条柔和流畅,人物形象厚实、丰满,成了一组在日本颇有影响的雕塑艺术品。这些明朝风格的佛像雕刻,后被称之“黄檗样式”。至今日本大部分寺院的佛像仍然保留了这种雕塑风格,成为日本佛寺雕塑的典范。
音乐与传谱京都黄檗山从建立伊始,即遵循明代佛教礼仪,在诵经唱念时使用明代南京官话,有的还直接使用福清话。在法事仪式中使用的木鱼、引磬、太鼓、铜锣、鏧子等乐器也传自福清,富有表现力,形成了带有明朝音乐特色的黄檗梵呗。
特别是当时从福清传到日本的明乐集成《魏氏乐谱》,乃明末朝宫廷乐官、音乐大师魏之琰(今福清市东瀚镇人)移居日本长崎的传谱,日本称之为明乐或魏氏乐,魏之琰被称谓“日本民间音乐鼻祖”。
魏氏故后,其曾孙魏皓始(-)将乐谱刊印成书,取名《魏氏乐谱》,内容收录了自诗经至明代民间音乐包括唐诗宋词、宫廷宴乐、祭祀乐曲及佛道音乐等古曲谱首,对日本雅乐、佛乐和民间音乐影响颇大。
此外,在隐元寂后二年,又有唐僧心越兴俦从江苏经普陀山东渡日本,带去了宋明遗留下的古琴谱《东皋琴谱》,在日本广为流传,心越禅师也被日本誉为“日本古琴始祖”。
医药与制药隐元在寺中开设门诊,利用中国传统的中医针灸、中草药等医术,为日本民众解除疾苦,并积极传播医术。日本的痘科医术,就是由黄檗弟子独立性易传授而建立起来的,所传医书有《生理病理图》、《痘科键》等。高泉性潡的法嗣、日本僧人了翁道觉(-)借鉴东渡僧人的制药经验,发明了针对以食用海鲜导致急性肠胃病的特效药品“锦袋丸”。
饮食与茶道日本四大料理之一的“普茶料理”是隐元当年从福清传到日本的饮食文化,最初是一种净素的日本寺庙料理,几经演变,后逐渐传入民间而形成素食文化,最终发展成日本“精进料理”的一大形式。万福寺白云庵是日本普茶料理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受到大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