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写贾母欣赏音乐,主要见于该书第四十、四十一及第七十六回,其中描写最细致入微、浓墨重彩的是第七十六回:
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
记得中学时读红楼,这两处描写音乐的文字,因为喜欢,我总是一读再读,直至能一字不落完整背诵下来。
长大后陆续读到和音乐有关的古代典籍,方才知道,原来小说里描写的贾母音乐欣赏之道,竟非常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审美观。
我国古代传统音乐观认为音乐演奏与欣赏,要完美做到“人”、“乐”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也就是说音乐要与自然与人,水乳交融,物我两忘,是三,也是一。
这当然是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小说描写里,悠扬呜咽的笛声传来时,作者对周边景物、自然环境一再加以描写和突出:明月清风、天空地净、夜静月明。
第四十一回写众人欣赏笙笛齐奏时,也同样有优美自然环境的映衬烘托: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我们看一下我国古代的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等,那悠扬宛转的琴声笛音里,处处皆有自然美景与之相生相伴相契相融,密不可分。
这其实都是我国古代音乐“天人合一”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就是说音乐表现要高度体现与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所以《乐记》才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汉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事实上,早在《周易》和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述中,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
人与自然的共通共融,当然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来实现,而通过音乐创作与欣赏,无疑也是重要方式之一。
在音乐的世界里,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手,人与天地相契相融、浑然物我,得到了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自由。当人通过艺术审美融入自然时,在人化的自然世界里,每个人,都遇到了最初最真实的自己。
在小说描写里,在音乐的世界里,在人化的自然环境中,大观园这一群人,不再是主子仆人,不再是媳妇婆婆,不再是祖母孙女,她们是一个个真实独立存在的“本我”,所以她们“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在音乐的世界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她们都完成了人性真实情感,一次最真切的流露和释放。
除了天人合一的音乐欣赏之境,小说里描写的贾母欣赏音乐的癖好,还鲜明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对“清微淡远”艺术境界的自觉追求。
我们先来说“清”,这是指演奏者和听者的精神状态,即摒除杂念,专心致志。
明代虞山琴派代表人物徐上瀛说:
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他说的是抚琴,也同样适用于品笛。小说里众人的肃然危坐、寂然而坐,都是欲心静,演奏者更需要静心,因为“心不静则不清”。
再来看“微”,于演奏者而言,指的是在音乐演奏的细妙之点、节奏之间、转折之处,一定要将情绪缓缓释放,音音摹神。
小说里贾母对谱笛者第一场演奏的评价是“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然后又命人送了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和热酒给了谱笛之人,让他“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很显然,贾母的这一番点评,就是从音乐欣赏者角度,就音乐表现中“微”这一艺术特点,对演奏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然后我们来看“淡”,它是指音乐表演,要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度,要学会适当控制,而不是漫无节制的宣泄。
宋代周敦颐说:“乐声淡,则听心平”,“淡”给音乐演奏带来含蓄之美,也给听者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这一“淡”字,更像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手法。
小说描写里,贾母要求借着水音听箫管悠扬,是淡;隔着桂花树来听笛,是淡;笛音袅袅悠悠呜呜咽咽,是淡。
在轻拢慢捻处,在短暂停歇时,在起承转合点,在那一起一落、时疾时缓、明声暗声错落交替的音乐时空里,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黯然柔弱隐秘的角落,都得到了最熨帖的抚慰。
最后来看“远”,它指的是音乐演奏,不论是快是慢,都要给听者以艺术的启迪和丰富的联想,让听者产生奇妙的神思,回味无穷。
小说里描写的笛声,有没有让贾母等人产生奇妙神思,我们不得而知,倒是勾起了她们每个人的伤心事,所以贾母落泪,众人伤感,简直如《二泉映月》一般。
不过在凹晶馆,同样听闻笛声的黛玉湘云,倒借着这笛声,诗兴大发、佳句迭出、神飞天外。
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黛玉)
明朝末年兴起的虞山琴派,是我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
虞山派曾盛极一时,是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古琴流派,后人誉其派为“古音正宗”。
该派极力主张的琴曲风格即为“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很显然,小说里贾母的音乐欣赏之道,虽然于古琴无涉,却处处与虞山琴派的艺术主张、艺术追求一脉相承,暗相契合。
这当然不是偶然,因为生活于清朝中期的曹雪芹,其音乐欣赏之道,当然会受到当时影响甚巨的虞山派的深刻影响,又在小说创作中,自然投射到小说人物身上,借贾母之口,说出了自己的音乐欣赏之道。
这天人合一之境,这清微淡远之韵,同样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音乐审美观的直接体现。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