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修身习礼自新成长营经典国乐古琴与国学

来源:古琴 时间:2022/7/11
北京哪个皮肤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吕建福老师: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金陵刻经处研究员,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金陵古琴家,吴派琴学传人,号「吴门老桐」,“吴门琴禅?古琴课程”创办人,金陵吴门琴禅馆琴禅导师,南京东南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江南书院高校传统文化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著有琴学专著《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老桐先生致力于传统圣贤文化的弘扬和经典国学智慧的传播,“以琴静心,以禅明心”,悉心传授佛学、古琴和禅道,有缘者无不蒙益。

我们这次是修身习礼自新成长营,谈到古琴,大家都会感到高兴,因为有音乐听了,也会有点神秘感。有同学可能没想到古琴会和国学连在一起,那我们就从多学开始讲,从国学讲到古琴。有些同学可能已经听过这节课,可以再听,儒释道三家之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反复地熏修,它不是一个知识性的理解,它包含一些体验性的学修。

上午大家听的是儒道的汇通,国学的本质是什么?随着通讯的发达,大家能从各种途径学习国学,但是会莫衷一是。回到学校,国学就变成大学教授的高头讲章,讲历史、讲经史子集、讲很多国学的知识。到社会上,会有很多人讲伦理道德、讲为人处世,大家又会觉得有种伦理道德化的国学。那么国学究竟是什么?我们要从学问的角度来说的确有历史、经典、文化、知识性各种方式在传播国学,这是学问的角度,都是好的。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很多人就是需要一定的鼓励式的学习,比如通过学国学,他改变了人生观。外行可以说它是鸡汤,内行觉得它是一种生命的鼓励,大家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来学习国学。我认为国学是中国的一门独一无二的学问,独一无二在哪里呢?我去印度旅游的时候感受到他们的文化氛围是想永恒、想解脱、想着来世,这是一种氛围。中国人的氛围是什么?早上公园里有晨练、傍晚有广场舞,中国人的氛围是锻炼、健身、养生长寿,中国人追求现实中的圆满。如果你去西方,很难在美国公园里看到那么多人在晨练、也很难看到有人在跳广场舞,什么原因?美国人追求的是工作挣钱,为了尽早还清房贷,物质上努力得对外追求,这似乎是个表面现象,背后很妙。在一九九几年,有位伟大的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写了一部书叫《人心与人生》,里面说总共有三种文化,一种是青年人的文化,就是西方人的文化,积极努力开拓上进;另一种是中年人的文化,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注重养生、生活质量、如何过好现实生活;还有一种是老年人的文化,想着要解脱了,这就是文化分歧。西方文化是一体,中国文化是一体,印度尼泊尔文化又是一体,这就是梁先生所说的文化三体说。从印度文化说来,它甚至规定了人的一生,小的时候是求学,年轻时候要为社会做贡献,中年时候需要建功立业,老年时候就应该想着解脱悟道,这似乎是人的一生一个规律的阶段,有它的好处。我们现在年轻的时候可能很少想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第一问题是求学,将来是求职,然后是工作、结婚生子,但是大家到书院绝不是为了谋生或者求职,而是为了某种心灵的启迪,为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启迪,这是大家内心对国学已有的认知,觉得国学是和心灵、修养有关的,它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谋生、求职、成功来设置的,这是很好的。现在社会上班很多国学班就是为了心灵的修养,大家会说国学是圣贤之教,怎么不是为了心灵呢?现在社会上有些是企业家国学班,他们要把国学应用于企业管理,怎样让员工更好地被管、更好地管理企业、更好地创造价值,这就是国学商业化的倾向。从好的角度来说,这也在传播国学,从不好的角度来说,这是为了现实利益、从商业的角度做国学的事情。实际上国学的根本不是这样的,梁先生写过一篇《儒佛异同论》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很深刻,“儒佛不相同也,只可言其相通耳。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他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人来说话,更不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成佛。前者属世间法,后者则出世间法,其不同彰彰也。然儒佛固又相通焉。其所以卒必相通者有二:一、两家为说不同,然其为对人而说话则一也(佛说话的对象或不止于人,但对人仍是其主要的)。二、两家为说不同,然其所说内容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则一也。”这是梁先生给儒佛的定义,它们都是在生命上向内、向上进修的学问,它们的目标都是心性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某种结果,这就是国学的核心。国学可以有很多的定义,每个定义都会有它的道理,我们今天从本质上说国学是中国古代的圣贤之学,是梁先生的思路,也是我个人的体会。圣贤之学是它的缘起,来源于圣贤的智慧与慈悲,内容是心灵修养之学,它不是经典、不是历史、不是过去、不是道德,这门学问在古代称为心性之学。这个心性修养在儒家通常被称为修身养性,在佛学它指向的目标是开悟、觉悟,被称为明心见性之学,道家的核心是悟道修真,老子讲的达到,庄子讲的人生天地之大道。所以我们说张三丰并不是武侠高人,而是真人,悟道的人才称为真正的人,没悟道的人称为假人,我们很多都是假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本质上我们是二手的人,为什么会是而受到人?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很多都是别人给的,没有自己原创性的思想、智慧,这就是二手的,所以一个没有觉悟的人就是二手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染污的迷茫的人,我们人人都是迷茫的。本质上国学的核心是古代的圣贤之学,圣是彻底觉悟的人,贤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追求觉悟的人,国学的内容是关于生命心性修养心里觉悟的学问,它针对的现实问题是不明白人生的道理而产生了人生的烦恼。痛苦在佛家就称为无明,无明之苦体现在我们的心灵状态就是烦恼之苦,每个人都在没有觉悟的烦恼当中,恰恰是我们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痛苦,所以在外在追求那么多的事情来忘却自己的烦恼。人忙那么多事情实际是在躲避自己的烦恼,这就是圣贤之教发现的,人到最后的烦恼是外在的东西解决不了的,如果没有内心的觉悟,什么事情也解决不了你的烦恼。人生有无穷无尽的问题,问题归到最后,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都在于自己的内心没有觉悟,但是社会就把这个事情掩盖掉了,告诉让人种种相对的方法从外在去求,所以人会追逐成功、追逐名利、追逐情感,追逐很多相对的方法,最后相对的方法可能埋下了更大的痛根,所以生命的状态在于向内而求、向内而觉,这才是人生的不二法门。历史上说战胜他人的人叫英雄,战胜自己的人叫圣贤,这是他们本质的不同。我们现代社会的观念叫成功,很多成功在古代最多是英雄豪杰,古代没有成功这个词,只有出人头地成为英雄。将来我们会知道生命的幸福就在于战胜自己,战胜别人快乐一时快乐不了一世,你的烦恼还在。心性之学在儒家就是通过儒家的系统来讲国学,这套系统就称为修身养性的学问,《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儒家的学问首先在于心灵的觉悟,这是方向,第二是儒家修行的次第,也是首先追求心灵的觉悟,第二步才是亲民,你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我们现在很多人宣传儒家都是错误的,自己明明德也不太清楚,就说弘扬国学、济世利民、帮助他人,碰到一点小利益自己就会产生烦恼,所以一个没有调幅自己内心的人说去调幅他人帮助社会是存疑的,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说自己行自己修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否则你国学能懂也能讲,但自己一大堆烦恼解决不了。亲民就是帮助与自己有缘的一切众生,从家庭到朋友社会,这是儒家的次第。儒家张百善孝为先,人的内心最先对先产生联系的是自己的亲人,如果自己的亲人都没有帮助直接去帮助其他人,这种帮助就是概念上的。古人看一个人能不能当官,首先看他对父母好不好,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没有仁爱之心,对别人就不会义、对文化就不会忠,这就是生命的规律。这门学问在大学里是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然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身是指人的行为、人的生命状态,现代人不了解,一位是身体的身,所以一切都注重养身,养身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人的本质是两件事情,一件是你的身体,一件是你的心灵,当我们的身体出了问题,整天想要治病锻炼健康;我们心灵有痛苦烦恼焦虑,我们想过给我们的心灵养生吗?这就是我们的愚痴。古代的圣贤之教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