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北齐校书图美人花黄士子风流古画赏000

来源:古琴 时间:2025/2/6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北齐校书图》卷相传是唐朝画师阎立本的作品,现在多认为是北齐画家杨子华所绘制的。画卷所绘内容是北齐天宝七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校勘内府所藏图书的历史事件。

卷后又有范成大、陆游、韩元吉、郭见义、谢谔等名人们的题跋。

卷中钤有“宋康州观察使”、“同宁江军承宣使”印及梁清标、安元忠、怡亲王、陈树声、周寿昌、完颜景贤、金城等人鉴藏印。

此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此绢本设色画卷部分尺寸:27.6X厘米。

TIF格式图片尺寸:X像素,JPG格式图片尺寸:X像素。

02:30

画心赏析

北齐校书图是一幅有历史史实内容的纪实性图卷,画的内容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年),因为“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北齐文宣帝高洋(也是他下令开凿响堂山石窟)“诏令校定群书,以供皇太子阅读。

樊逊与冀州秀才高干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洛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道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渤海郡孝廉鲍长暄、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这一规模宏大的校对工作严谨、高效地完成了。

画面有三组人物,居中的是坐在榻上的四位士大夫,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生动,细节描写也很精微,旁边站立服侍的女侍也表现得各具情致。此画用笔细劲流畅,设色简朴优美。

第一段共七人,最右边是一文士,身着长衫,面目清秀,双手执卷,背对着其他人,正聚精会神地审读,士子侍书,神情专注,身外其他的一切似乎于此时的他没有关系。

在文士左边有一人拿着笔似在苦苦冥思,在他后面有一穿浅红衣服的书童背对着手拿物品正欲离去,另外有二仕女手拿物品在旁边静立而侍。

往左看出现了一个中心人物,他方脸宽额,满脸胡须,身着浅红衣袍,脚穿黑靴,坐于凳上,右手执笔,左手扶着书卷,好像是在给他面前文士批阅指点,而文士则弯着腰恭敬地手展书卷等待。画面生动展现了当时校书的场景。

第二段共十人,中间有士大夫四人坐于方榻之上,榻上摆有餐盘,里面盛有菜肴,还有酒杯、砚台、箭壶、古琴等物品,四人上身均穿透明纱衫,着吊带长袍,榻内正面一人大概是樊逊,正在认真地执笔书写;

其余三人,一人侧身坐于榻边,右手执毛笔,左手举着似刚写完的书绢在专心审阅;另一人是背面,盘膝而坐,一张古琴的一角搭在左腿上,一角搭在榻边上,伸出右手拉住右边一人的腰带不让他下榻,好似挽留他听一曲高山流水,才肯让他离去;右边此人似乎想要逃避喝酒正欲离开,用右手与人推搡,一个童仆正给他穿靴。

榻旁围列女侍五人,均穿曳地长裙,挽相同发髻,或捧杯,或执卷,或抱凭几,或抱着靠垫,或提着酒壶,排列有致,顾盼生姿。

第三段有奚官三人,马两匹,一灰一黑,皆静立侧首观望,奚官三人面目发饰各不相同。

画中的家俱器用、人物服饰皆胡汉杂糅,符合北齐的实际情况。人物面庞呈椭圆形是此卷的鲜明特点,联系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似乎与北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人物有同样的特征,因此《北齐校书图》也屡屡为学界引用以论证北齐画风。

尽管北齐是一个极短命的王朝,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在这一时期,艺术呈现出极鲜明的面貌,并很可能影响到唐代的审美趣味。画上女子鹅黄妆,在隋唐时期的画作中也有出现。

杨子华,北齐画家,生卒年不详。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北齐世祖时(年~年)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所画马尤其生动逼真,据传他在壁上所画马甚至引起观者夜间听到马索水草而嘶鸣的幻觉。时有“画圣”之称。北齐世祖使其供职宫廷,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成为专门的御用画家。他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滑清丽”,他的画风影响到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题跋赏析

右北齊校書圖,世傳出於閻立本。

魯直《畫記》登載甚詳。此軸尚欠對榻七人,當是逸去其半也。

諸人皆鉛槧文儒,然已著靴,坐胡床,風俗之移久矣。石湖居士題

齊髙校讐誰作圖,一時紬書亦名儒。

網羅巻軸三千餘,俗儒非真類迂愚。

雌黃是正定不無,虛文末學徒區區。

豈識治道通唐虞,文林髙館希石渠。

後來禦覽嗟何書,修文偃武事益誣。

轉頭鄴城已丘墟,峨冠廣袖長眉鬚。

丹青寫此猶不渝,髙鬟侍女曵紅裾。

両騅帕鞍立奚奴,罷琴渉筆傾酒壺。

蘭臺供擬信樂歟,不知畫手安用摹。

無乃逞巧聊自娯,千年視之一欷歔。

君不見文皇學士十八人,猷事業皆功臣。

瀛州舊圖應更真,請君尋觀為拂塵。

齊文宣天保七年,詔樊遜校定羣書,供皇太子。

遜與諸郡秀、孝髙乾和、馬敬德、許散愁、

韓同寳、傅懐德、古道子、李漢子、鮑長暄、

景孫及梁州主簿王九元、水曹參軍周子深等十一人,

借邢子才、魏収諸家本共刋,定祕府紕繆。

於是五經諸史殆無遺闕。此圖之所以作也。

山谷所謂士大夫十二員,今範明州謂逸其半者,皆是矣。

至唐巳隔周隋二代,不知何自得其形容髣髴邪?

髙氏起崇,虜以兵力,奮然敦尚儒風,立石經,興黌序,

定尚書於涼風堂,質經義于春宮,意當時文士歆豔之。

故相傳於圖畫哉。流及後裔文林之館,既興禦覽之書,

繼作而無愁之聲。已播於天下,不捄其亡故,餘感而賦之雲。

淳熙八年正月庚申穎川韓元吉題

南北之際,三光五嶽之氣分,而學者猶知自力,今所畫者,想皆一時文學士惜其變於夷者,甚多此不幸,而生於道喪之後者也。郭見義題

高齊以夷虜遺種,盜掘中原,其所為皆虜政也。

雖強飾以稽古禮文之事,猶犬著方山冠。

而諸君子乃挾書從之,遊塵埃膻腥、汙我筆硯餘,但見其可恥耳。

淳熙八年九月廿日陸遊識

由余入秦毀詩書,意在兵強黔首愚,弊極煨燼幾無餘。

高齊風俗元自殊,豈料乃喜知卷舒,況複是正從冠裾。

公言所貶固不虛,我獨謂其勝由餘。

淳熙十六年八月十日臨江謝諤書

大长老旨在大家都可以自由地欣赏我们的历史瑰宝,

不再仅仅是高挂与殿堂,深藏于书房,遗忘于尘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