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清朝时期的古琴音乐

来源:古琴 时间:2022/6/19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461259.html

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也精于琴。

乾隆还非常热衷于收藏历代名琴,曾请侍臣梁诗正、唐侃将其藏琴断代品评,分等编号,绘为册页,记录存世。

清代宫廷画家张宗苍绘有《弘历抚琴图》,图中的弘历着古装,正在抚琴,一皇子扮成童子模样。

此画作于乾隆十八年(),弘历时年四十四岁。乾隆晚年退位后,也经常以琴画自娱。

他爱听侍臣唐侃弹琴,曾写诗一首以记其事,诗云:

萧森梧竹含秋清,银猊吐篆萦风轻。虚堂万籁俱闲寂,唐侃琴操锵锵鸣。一弹再抚余音查,松风水月襟怀渺。孤鹤横空唳一声,繁丝弱竹喧群鸟。

明清两代帝王的好琴,必然导致当时朝野爱琴蔚然成风。

在当时的器乐艺术中,琴乐仍然是文人音乐的重要乐种。作为明清琴乐发达的标志,私人集资刊印琴谱的风气很盛。

不少文人士大夫提倡琴学,将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以及民间尚在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集,并对其表现内容给予解释和说明。

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年间,先后刊印的琴曲谱集达数百种之多,留传至今的尚有余种。这不仅使许多古曲得以保存,并且也促进了不同琴派、师承之间的琴艺交流。

古琴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各个时代士大夫的哲学观念、文艺思潮、审美风尚的制约。

唐和唐以前的琴曲,多右手繁声促节的套头指法,讲究的是如《广陵散》《离骚》等琴曲中体现的气势、力度和节奏。

宋以后,右手套头指法开始分解为声少节缓的单声指法,左手指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古琴音乐开始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

明清时期,由于受昆曲及其他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在古琴的演奏技术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变化。

尤其是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讲求音韵变化。

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其左手吟猱绰注的运用已相当丰富。

明清时期新出现的琴曲,更是以追求琴乐的音韵为主,在琴曲意境上,也多写避时隐世或写景抒情之作。

如“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之《平沙落雁》:“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之《渔樵问答》:写月夜清风、良宵雅兴之小品《良宵引》等。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明清琴乐在审美上过于标举“清微淡远”,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尤其是片面强调“微”和“淡”,必定会产生流弊。

另外,明末以后的琴曲创作也开始逐步走向衰弱。其琴歌虽有少数优秀之作,但大多数作品艺术性极低。

在器乐曲创作方面,虽略胜一筹,但成功之作也屈指可数。

与宋元以前的作品如《广陵散》《潇湘水云》《碣石调·幽兰》《大小胡笳》之大气磅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琴坛甚为活跃,琴派纷呈,尤其是乾嘉时期,出现了所谓“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等非常繁盛的景象。

据传,明清之际还有因避世乱而赴日本的蒋心俦(-)在日本创立的日本琴社,日人尊称他为东皋禅师,现存《和文注琴谱》《东皋琴谱》,或许就是根据他所传的琴曲辑录而成。

明代斫琴工艺也有一定的成绩,至今尚有存见的“潞王”琴就是当时的杰作。明清的琴曲传播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素材均来自于网络媒体,只为传播优秀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