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古琴 >> 古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曲有意而境无穷,说说古琴的意境之美

来源:古琴 时间:2022/9/19
北京什么医院湿疹好 http://m.39.net/pf/a_8839620.html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诗话》里这样形容意境: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兴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有曲者主观情感之寄托,以琴传情。境初一级有社会自然之反映,称之为所缘境。但更有曲有尽意无穷的无穷之味与不言之韵。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空中生妙有,故能长养万物。

古琴作为文人雅士之器乐,所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幽玄意境。意之表达在琴学中的运用大约始于汉代。《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可见琴是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纽带。而在古琴中最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对于意境的形容:其无尽藏,不可思议。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故吾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

这种境界的追求则是一种绝尘去俗、遗世独立的希夷之境。就好像溪山琴况里所表达的:“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把琴乐重意境、追求弦外之音的思想推向了极致。连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评价北宋琴僧义海和尚时也说: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而白居易的《清夜琴兴》和欧阳修的《江上弹琴》。则是更为具体的把古琴的意境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古琴曲多数更倾向于静态之美,因此弹琴更多的是外在的幽,与内心的闲的契合,心物合一,意境始现。宋代成玉涧《論琴》里说的也颇有见地: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盖调子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指法虽贵简静,但须气韵生动。溪山琴况里也说: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琴曲的拟声和表象是第一层次,传情造境,融情入景、情景相融,融实入虚,虚实相涵,才是古琴艺术之归旨。

那么具体在音乐实践上,则是上富散板、缓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为单位配合人的天然呼吸,体现人内在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用吟猱强弱快慢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感情与生理基础。很多曲目为演绎天籁之生机气息。如流水与梅花。亦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寓情于景。

而恬淡静远的古琴意境,恰与凡声促调的俗乐有所对立。这种琴乐虽然不一定能够触人之耳,但往往能够感人之心,这也就是友霖不是特别推荐用古琴曲移植流行歌曲的初衷,能不能用古琴弹流行歌曲,可以!但流行流行,就是追潮流,过段时间就不行了。流行音乐多数是用绚烂的节奏来满足人的听觉。但听完之后,少有回味,更难走心。而且往往指法过于复杂,甚至个别曲目出现反生理结构和曲式规律的问题,这可能就是古人说的繁手淫声问题。

以上就是友霖关于古琴意境的剖析,未必能和各人胃口,但姑且算是个人的一点思考与审美倾向。中国传统的意境之美,在于朦胧与混沌,而今人追求宣泄与刺激,宣泄刺激最多偏偏耳朵过后该空虚还得空虚,该寂寞还得寂寞。而古典之朦胧美,在于简静,在于幽玄,在于引入深邃的哲思。如果我们丢弃了古琴的意境追求,一味追求旋律之美,节奏之炫,那么我们莫不如学学吉他或者钢琴,又或者直接去KTV唱歌去,何必糟蹋传统艺术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