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周俊身上看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坚信,总有一天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斫琴师。因为,很少有人将斫琴当作信仰。
汪曾祺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许多人跌跌撞撞,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真正所爱。
但是,周俊找到了。
这其中有偶然,有幸运,也有着因缘注定。
用来做八宝灰的宝石颗粒
一间很小的卧室被腾空后,成为他的工作室。里面陈设简单,桌上放着一张刚刚成形的琴胎和一块用来裹琴的夏布。
另一张桌上是一些制琴的工具,刀斧、生漆、鹿角灰等。
窗台是制作灰胎与上漆的地方,布满漆渍。简陋的塑料盒子里装着许多宝石颗粒,用来制作八宝灰。笔架上挂着一些漆器小玩意。
一把做了近三年的古琴横放窗台,光洁如镜,等待最后的细节打磨与上弦。旁边的简易架子上,陈放着几把形制不一的琴胎,等待灰漆的风干。
这个简陋工作室,装满了周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
生活与爱好,在时间与精力的倾付上很难趋于平衡。
他的斫琴时间大多数时候是在晚上,从十点到凌晨两三点,四五个小时不间断地投入,沉浸其中,不知困倦与疲累。
用鹿角霜粉与珍珠粉推光
琴面光洁细腻
传统手工斫琴的方式非常繁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影响声音的最后呈现。
其中,仅是揩漆这一道工序就要反复数十次,每一次的方式、用量等又都有不同的讲究。除此,还要无数次地用鹿角霜粉和珍珠粉在琴面反复摩擦,以此收敛古琴的光泽。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藏,即收敛。老祖宗们也将这些思想运用到斫琴中。用鹿角霜粉和珍珠粉反复摩擦琴面,可以收敛古琴的锋芒,使古琴的气质更加温润。很奇妙,手与琴的反复接触,仿佛可以将温度与情感注入古琴,让它成为有生命的乐器,活的物。”
从一块毫不起眼的木头,到一床温润而有生命的古琴,死而复生的过程,蕴含的便是创造的力量。
而这样的过程,需要极大的心力与漫长的时间。
若不是因为热爱,极难坚持。
生漆与鹿角霜粉
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并不是周俊斫琴面临的最大困难。对生漆的过敏才是。
在如今什么都求快的时代,化学漆的方便与快捷是许多人斫琴的首选。极少有人用传统的方式与生漆去做一件器物,但要做出精当天然的漆器,人与生漆的接触不可避免。这也许就是古代许多漆器,历经数千年岁月依旧光泽鲜明的秘密。
周俊对生漆的过敏反应很激烈,全身长满漆疮,奇痒难耐。
“那种感觉就像虫子钻入经脉,四处啃噬,非常痛苦”。往往要一个月过敏反应才消除。
即便如此,他仍然觉得快乐,“痛并快乐着”。
生漆过敏没有药物可解,唯一的办法是让身体逐渐产生抗体。然而,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为了让身体尽快适应生漆,他拿着漆料去一家制作家具的公司,帮忙给家具上漆。
“有一张雕花大床,漆完之后卖了八万多,虽然没有获得一点收益还投入了时间、金钱(生漆并不便宜),以及承受身体的痛苦,但自己漆出的物件能被人认可和赏识,于我而言,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
周俊斫琴的过程,让人看见担当与用心。
他一定是爱着斫琴这件事,才能如此不遗余力。
在小时候的深刻记忆里,周俊记得最清楚的,是许多人家将那些老旧的家具、门、房梁扔掉或烧掉,换上新的家具。那些古旧木头的命运,让他感到难过和心痛,以及无能为力。
那时候太小,只感觉对木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这种情感被搁置在岁月的角落,在漫长的时光里不被激发与提起。
直到年,与古琴的相遇。
年,周俊跟一个古琴老师学弹琴,一时对“能唱歌的木头”着了迷。
为什么古琴是这样的?古人是如何做到让一块木头发出那样悦耳的声音?为什么不同的人斫的琴都不一样?
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书上获得,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真正地理解和懂得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去体验。
安装琴轸
斫琴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活。毫无概念与基础的他研究了许多资料,去请教古琴老师,拜访一些重庆、成都的斫琴师,甚至走了许多地方,去看那些收藏在博物馆的古琴,研究历朝历代的古琴形制与制作特点。
然后,尝试。
不断地尝试。
从年到年,六年的时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斫琴。
斫琴的过程,在周俊看来,是在与木头对话,与古琴对话,也是在与古人对话。
“古人讲顺其自然,为什么要如此,因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长久。我在斫琴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唐宋的古琴,历经千年还能弹奏,而明清的古琴仅仅过了百年,便失去了生命力,成为一件仅可观赏的文物。其中的区别其实很值得探究。”
深入研究与不断尝试,如今的周俊不仅可以斫出声音动听的古琴,还练就了看一眼古琴,就能判断其朝代时间的本领。
时间从来不会亏待一个用心做事的人。
心疼木头的那个少年,终于有了赋予木头重生的力量。
上弦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什么是道?
就概念上而言,是方向、路途、思想领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一个长期坚守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道。
静,定。就是去做这件事情,去做就好了。甚至连个像样的工作室都没有,但就是这样将这件事当做生活的一部分。
用几年的时间去做一张古琴,这张古琴的气质里不仅仅蕴含着时间与心力,还有斫琴人的精气神。
调试新琴
“很幸运,我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看到了自己的彼岸。斫琴就是我的道,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划船渡河到彼岸。”
每一个专注斫琴的日子,都将成为周俊生命的根底。
现代社会很快,总要有一些人去坚守一些“慢”的道,才不至于因为太快而丢失掉一些珍贵的东西。
而这种持守,其实无形中担当起了一种传承的责任。
传统的古琴与漆器,在年轻的斫琴师手中,得以延续生命的活力。
番外
小编:初学古琴的人,对于古琴是不了解的,有什么方法可以辨别古琴的好坏吗?
他:现在市面上许多劣质古琴,省去了裱布,用的也不是鹿角霜和生漆,而是化学漆。这样的古琴只能用三五年。经不住时间。那么判断一张古琴是否用了化学漆,可以闻一下味道,化学漆很刺鼻。然后掂重量。古人斫琴的木材是青桐,而且是青桐老木,而不是生木。青桐生长时间非常缓慢,如今也很少遇到老木青桐。所以现代古琴基本是以杉木为面,以梓木为底,在重量上不会太轻。太轻的是泡桐琴,也经不住岁月。此外就是听音色,亲自弹一下试试手感。有时候眼缘也挺重要,好的古琴让人一看就喜欢。
小编:您觉得自己以后会成为很厉害的斫琴大师吗?
他:不知道。管他大师不大师,我都会一直做下去。我的生命已经与斫琴紧密联系,如果人生是一艘渡船的话,我想我正在驶向自己的彼岸。于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编者语想要写这样一个系列,是年前产生的想法。我们活在繁华复杂的城市之中,一个人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抛开现实的压力带来的焦虑、急躁、惶恐,总有一些人能在物欲横流蝇营狗苟之外,保留着自己的一寸宁静与欢喜,坚守与执着。于是,想要去见TA,了解其所爱所守中传达的人生态度与生命意义。也许,我能带你看见一些生命的不同。
图文
知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