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堂琴谱》一文中曾提出:“五不弹”一说,“五不弹”则为疾风甚雨不弹、于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本文说的便是其中之一的“不坐不弹”。操琴自然要求平稳、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不坐下来又如何弹奏呢。
那么在弹琴时应该坐哪?古人在弹琴时是如何坐的?今天小编便来给大家一一解答。
关于古人怎么坐?坐哪里?这两个问题,便可引出中国古代坐具历史的演变。如今习琴之人弹奏有专用的琴桌、琴凳。那么在古代,那些习琴人又是怎样弹琴呢?古人弹琴坐姿主要有跪坐、盘腿坐等,而琴则放在矮几上或者直接横放在腿上,这便是古人弹琴时的坐姿。《校书图》一图,画面中文人的坐姿便是盘腿而坐。
这种弹琴方式非常考验弹琴人的身体协调能力。由于是直接将琴放置在膝盖上,因此难以掌握平衡。同时这种弹琴方式也很考验弹琴人的弹琴功底。
这种坐姿难度大,并且极为不便。到汉代的时候,便出现了“胡床”据《后汉书》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由此可知,胡床出现于汉代。《说文》曰:“床,安身而坐者。”可知,汉代人对“床”的定义是以“坐”为主要功能的家具。
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连接,没有靠背,供人垂足而坐,也算是凳子的雏形。
胡床的出现解决腿臀关系,但当时“俎案”没有改变高度,导致出现腰和腿之间的矛盾。随后古人为解决这一问题,便出发明出了“大桌高案”。
在贞元年,因受到“椅”(在唐前,指车的围栏)的启发,在胡床上加了靠背。因此“胡床”便升级成为“椅子”,从此时期“椅子”的名称也开始被广泛使用。
翻阅唐代的典籍,得知“椅子”一词虽然问世,但其概念还没和床的概念分离。再加上当时在桌椅上弹琴的风气并不盛行,这一点在《宫中图》等画作中便能体现出来。
在后世家具的普及和传播中,由于文人、工匠对审美的不同,也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家具派别。在制作弹琴用具上,根据材质结构的差异,会选择更适合能和琴音共鸣、传导的桐木等材质。
琴桌、琴凳等演奏家具的产生,对于琴腔的共振、弦声的传导以及琴人身体各部位力量的协调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专用琴桌与普通的桌子的规格不同,一般比普通桌子短小,也相对较低;反之,琴凳要高,以两膝能放进桌下为宜,便于演奏技巧的发挥。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所绘的琴桌,桌面下设有音箱,四围描绘着精美的花纹。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