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纷谢而毋使人心有戚戚乃至泪下,如颦儿一般,担了花锄携花囊操了花帚来寻葬花——直呼雪花乎。”《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为中国人某种人格的化身。人们寄情于梅花,以诗、画、乐来表现梅花洁白、芬芳、耐寒的特点以及傲霜高洁、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质。
《诗经》中就有《小雅》、《召南》、《曹风》等。画界自宋朝以来就有人画梅。到了明代以“梅、兰、竹、菊”为独立的画料,称为以梅为首的“四君子画”。比较之下,歌颂梅花的乐曲就是凤毛麟角了。《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正因为“主题”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所以称为“三弄”。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音节最后结束的时候,节奏放慢,体现梅花在春天到来时节,心情也可以慢慢放开来欣赏阳光,慢慢在春光中,梅花慢慢凋谢零落的心情。
《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为王羲之所奏的笛曲,后由后人移植为琴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刘宋鲍照《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从这里还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筝曲。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终究是在这人间美丽了一场。
作者:陈秋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