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自古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指的是修养身心,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古琴之所以能够备受古代文人士大夫喜好,除了其琴道、琴德、琴境为文人所重视外,更在于习琴操缦可以帮助他们修身养性,成君子之德。换句话说,文人士大夫将鼓琴看作一种修身的过程。
如果要细究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仲尼式是古琴样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相传它为圣人孔子所制。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仲尼琴大方而流畅的造型恰恰体现了儒家中庸、内敛的思想风格。所以有人称其蕴含着儒者的处世之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孔子对古琴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学习“琴、棋、书、画”四艺的传统。孔子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他将操琴通乐作为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孔子的弟子们也把古琴普及到城镇的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以此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琴不仅在琴制上凝聚了中国古人哲理性的思想,古琴的琴歌、琴曲创造也大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一首琴歌、每一段琴曲均有其动人心弦、教化心灵的故事由来。
二、含蓄的艺术特点
古琴的声音含蓄而具有音乐感召力。“声音含蓄”是指古琴音量较小,具有内敛低调的特点,因此更适合自赏而非表演。“具有音乐感召力”则是指古琴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知音间交流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古琴的琴曲曲谱虽然只有最基本宫、商、角、徵、羽五音,但雅正不俗。或许有人会觉得它缺少变化,但通过指法的变化却可以演化出与天地之音相通、与人声相类的各种音色,生发出变化多端的音韵。
再加上古琴的散音沉着浑厚,明净透彻;按音纯正实在,富于变化;泛音轻灵清越,玲珑剔透。这三种音色的变化可以在琴曲表现中担当着不同的情绪表达的作用,引发出不同的审美效果。
因此古琴的声音既有象物拟声的描绘,更有抒情写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够贴近自然的声音,可以同时将操缦与聆听之人引入一种化境。
三、修习过程可以磨炼心志
都说古琴易学而难精,如果没有经过长年累月的修炼,是难以达到一种高深的境界的,也就谈不上可以修身养性。
儒家提出的修身方法有:慎独、内省、自悟等。“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而古琴修炼过程较枯燥,很适合磨炼心性。习琴操缦过程中需要琴人凝神静气,疏瀹五脏。从而把握深奥的琴道,达成完善的人格,也为了使习琴与操缦的过程更臻于审美的境界。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购琴、学琴经验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学知识等任何古琴的问题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识全套资料包,回复领取,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