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重要代表。“琴、棋、书、画”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经途径。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历史,作为中国古老的乐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它音色深沉,音域辽阔,承载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自唐宋以来,古琴精品著作大量涌现,从南北朝至清代琴曲高达三千首,更有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等学术文献的创作,凸显了我国古琴的魅力。
古琴有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
琴者,静静安坐,余音悠悠,万物归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古琴凭借音域宽广、余音悠远、音色深沉等特征,被尊为汉文化最崇高的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不仅仅是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更象征着文人的高雅和志趣。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故事流传至今,我国古代诗词文赋绘画中都有琴的身影。
一炷香撩动玄思,一杯清茶悠悠茶韵。清寂的底色中,一声琴弦、一声吟唱,在尘世安然处之,内心的思绪消影于内观。心境清凉,自在安详,心灵圆满,自在一体。在静好时光里,行走于禅琴梵唱中,移步换景,里里外外都是辽阔清远。一榻清风归处,坐看禅琴梵唱坐榻,古时常见的木质家具,狭长而较矮,可坐可卧。坐榻是古代起源较早,流传甚广的古代家具,汉代之前就出现了供一人或多人使用的小型坐榻,随着历史社会的变化,明清时期的坐榻,外形尺寸和汉时已大不相同。坐榻,材质有很多种,普通硬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料皆可制作。榻分卧榻和坐榻两种,坐榻仅能容身,卧榻宽而长。服虔在《通俗文》中说:榻者,言其塌然近地也。常坐必以坐榻为适宜。坐榻之上,琴者,静静安坐,余音悠悠,万物归一。鸟栖鱼不动,夜月照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维摩演教图(局部图)
汉、魏、晋时代,坐榻是富有人家的专属。榻,一般都比较矮、窄,两个人共坐用的,或者一人“独坐”。历史记载,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的“主记史”和“主簿”各坐一件榻。《初学记通俗文》中记载,“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三尺五曰榻”是指独坐的小榻。据此所记的小榻长度,与汉墓石榻、汉墓壁画、人体的比例,大致可以推断出小榻的尺度是长75~厘米,宽60~厘米;高12~28厘米。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卧榻亦可坐,盘膝跏趺为宜。李清照有言,“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背无靠,置竖垫,灯草实之,则不下坠。旁无倚,置隐囊左右各一,不殊椅之有靠有环也。元人诸葛亮像轴环椅之上,有靠有倚,趺坐更适。座上抚琴,一炷香撩动玄思,一杯清茶悠悠茶韵。清寂的底色中,一声琴弦、一声吟唱,在尘世安然处之,内心的思绪消影于内观。心境清凉,自在安详,心灵圆满,自在一体。在静好时光里,行走于禅琴梵唱中,移步换景,里里外外都是辽阔清远。女孝经图(局部图)醉翁椅者,斜坦之靠,伸足静坐,卧枕,偶倦、酣睡。历代帝王图卷(局部图)有名飞来椅者,卧榻上背靠也。木为匡,穿以藤,无面无足,如镜架式。其端圆似枕,可枕首,后有横于架起,作高低数级,惟意所便。似与竖垫相类,用各有宜。十六罗汉图阿氐多尊者(局部图)安置坐榻,为防止风从后来,特地制屏三扇,中高旁低。谈天、赏景总相宜。
夏堂高卧图薇亭小憩图靓装仕女图团扇(局部图)荷亭婴戏图团扇荷亭婴戏图团扇(局部图)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01.html